第179章 气炸董卓!破罐子破摔的节奏?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报~~~”

  “牛嘴口发现敌军伏兵,现已撤离。”

  “......”

  “报~~”

  “司晨谷发现敌军伏兵,现已撤离。”

  “......”

  “报~~”

  “老羊坡发现敌军伏兵,现已撤离。”

  “......”

  刘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才不过短短两日而已,斥候便发现了十余次西凉伏兵。

  与此同时。

  刘辨同样明白了军师联盟畏惧大谷关的原因。

  实际上,在古代行军打仗中,最容易设伏的不是山峰,不是丛林,更非泥泞、沼泽。

  而是如大谷关四周一般的河谷、丘陵地形。

  由于四周尽皆高山,在两侧延绵时自然会形成特殊地貌。

  颖水河谷!

  便是由箕山、嵩山两座山峰所夹。

  如此地貌,两侧山势延绵不绝,却又不是很高。

  既适合伏下重兵,又适合俯冲而下,刺刀见红,速战速决。

  此前,刘辨以为打伏击就像是电视中演的一样,各种箭矢、山石、火笼,滚下去以后,即便不能团灭对手,也能消灭个七七八八。

  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毕竟,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是懂得趋利避害的生物。

  不论是山石也好,还是火笼也罢,冲着敌军滚过去,他们不是木桩,是会下意识躲避的。

  更何况,从高处滚落需要一定的时间,敌军士兵完全有能力寻找掩体,甚至逃之夭夭。

  即便是热武器时代下的战斗,在冲锋枪密集的弹雨扫射下,依旧需要大量的士兵,冲下去拼刺刀,进行白刃战,最终才能真正一决胜负。

  冷兵器时代的弓箭袭杀?

  呵呵!

  答案显而易见。

  弓箭袭杀、山石、火笼,绝非获胜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古代军事战役中,特别热衷于打伏击呢?

  实际上,这跟行军方式有密切关联。

  为了减轻士兵的负重,行军时很多兵器全都是靠马车运输,等到战时方才排队领取兵器,士兵并非时刻佩戴兵器。

  如此一来,在行军途中遭遇伏击,先经过一轮的山石、火笼、箭矢袭杀的洗礼,不是为了杀多少人,而是要震慑敌军、破坏其阵型队列。

  真正起到决定胜负作用的,依旧是靠士兵们下山猛冲、猛打的白刃战,刺刀见红,速战速决!

  也正因如此......

  山峰、丛林、泥泞、沼泽皆不适合冲锋。

  只有山谷、丘陵这种地势。

  既有适合的高度,可以埋伏重兵,又有一定的坡度,适合将士们猛冲猛打。

  一旦在行军途中碰到这种地形,不遇到伏兵还自罢了,一旦遭遇伏兵,十之八九会被打个落花流水。

  毕竟,你麾下的士兵手里没兵器,而对方却如猛虎下山,劈头盖脸便是一通疯狂输出,再牛逼的军队,能禁得住这么打?

  刘辨自问。

  自家队伍虽然有了些底子。

  但面对凶悍的西凉勇士,在没有兵器的情况下,依旧只有被吊打的份儿。

  这幸亏提前发现了这些伏兵,否则在行军的途中,一旦多踩上两个雷,估摸着即便不至于全军覆没,也不会剩下太多。

  果然!

  小心驶得万年船。

  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即便是顺风顺水,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战争永远是一门综合学科,那种靠旷野摆阵,一决胜负的年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

  别提现代化的战争,便是东汉末年的战争,也已经演变成全天候、跨地域的作战方式了。

&e  刘辨自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