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8 “石碑”基站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换电是基于当地环境的选择,上一次试探时,没有在真空环境里检测到可用魔力。魔力是类似基本粒子的存在,当地没有大气,检查不到魔力理所当然。

  而搜索合适的任务地点,需要功率非常大的广域照明设备,甚至要超过动力消耗,毕竟真空环境不需要额外能耗维持速度。

  无法边用边充,自然要用换电的方式,不然载具搭载的能源部太大,也不利于控制。

  第二组的任务,则是把2号车开过去停好,然后开3号车做运输工作。

  之前只有两辆参与水下测试的车,没有3号,多出来的它,是后来弄的一辆敞篷载具。

  太空敞篷载具,真的有种“肉身突破大气”的味道了。

  但说实话,王齐却觉得很好,甚至比两台原版任务载具还好。

  因为是后做的,也不用执行正经任务,唯一的工作就是往返于门和两台任务车之间运输人员和货物,所以不太考虑可靠性,有很多尝试性的东西,非常有意思。

  比如它的控制方式,和飞行堡垒、任务载具的双拉杆加挡位杆的形式不一样,更像轨迹球。

  它的操作台是个半包覆式的球体,上面有经纬线,一个固定的指针结构,指向原始的0、0位,拨动这个球,载具就会跟着调整方向,然后用旁边的推杆操作前后。

  这东西虽然用的也是“矢量发生”动力,却只有前后可以动,牺牲了一定灵活度,但极大的简化了操作方式,哪怕穿着笨重的宇航服,也能单手控制整机。

  用车辆比较的话,两台任务载具是高档轿车,3号车就是拖拉机,说明书就三页,根本不用驾照。

  各种准备工作任务不少,宇航员们进进出出,第三天,才完成基本准备,留下一组继续完善,另一组开载具去搜索合适的任务点。

  任务点最好是岩质,然而受限于开门总时间,以及灯光目视搜寻的不可预测性,该阶段有限时。

  设备、时间各方面还是过于凑合了,在最亮的两颗星星里,判断出流放地本地对应恒星方向,在面朝该方向的区域搜索,实际到达范围后,能留给搜索的时间已经不多。

  第一组人一天半,第二组人坚持了两天,仍然没有找到合适地点。

  不到五十小时,其中在路上往返的时间都要扣掉十几个小时。

  真空说起来是想加速加速,想减速减速,可正因为当地重力太小,稍快就超过逃逸速度了,环游周期会比大行星上空长很多,反复加速和改变航向的话以现有技术支持力又很容易迷向。

  总之传送门开启位置不太好,搜索时间不够,折腾了两趟后启动备用方案,退而求其次,选择水冰层。

  要找水冰,自然要找陨石坑里的,虽然没办法用同位素测定年代,但陨石坑被撞击过,里面的水冰和其它物质会分离的更彻底一些。

  另外,陨石坑的形状,本身也能为“定向射频”提供一定的帮助,接收方信号会略好一点。

  地点确认时,已经是第十一天,因为准备工作做得够多,时间还够。

  花一天时间,卸载掉搜索用照明设备,把已经调试好的基站和任务车固定在一起。

  这个动作完全依赖宇航员舱外动手能力,简直是考古航天,好在大家都习惯了。

  任务主体安装基站的过程没有多少意外,面对零下两百度不知道经历多少年的坚冰,根本也没打算用电钻或凿子,直接就是模拟激光的魔法设备开孔。

  开孔过程气化形成的压力把宇航员吹飞了几次,好在所有人全程都没离开背包,可以自己飞,没有人员失踪的情况。

  发展了大几十年,最后就这么一哆嗦,做得还相当马虎,前路仍长得很。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