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挖冬笋、竹鼠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蒋非的运气不错,刚开挖不久,挖到了一条三米多长的老竹鞭,一连串挖出了十多颗冬笋。

  挖着挖着,蒋非看到了隐藏在竹叶下的洞穴。

  洞穴口附近有抓痕,有竹子、根茎以及潮湿的新土。

  这应该是竹鼠的洞穴吧?

  蒋非心里想着,又在洞穴附近看了看,找到了竹鼠的粪便,果真是一个竹鼠的洞穴。

  竹鼠,一种最喜欢吃竹子的动物,外形看起来有点像老鼠,头部钝圆,眼睛小,耳朵隐于毛被内,尾上均匀地被有长而细软的稀毛。

  它的上门齿特别粗大,咬起竹子来卡察卡察的,能轻易咬断竹子进行啃食。

  要是不小心被它咬到手指,手指头都能被咬断。

  竹鼠前爪的五指很灵活,可以用前肢对食物做出抓、抱、拿等动作。

  在人工养殖环境中能看到它们抱着甘蔗和竹子啃食,动作很有趣。

  野生的竹鼠,没有腥膻气味,肉质细腻精瘦,味道非常鲜美。

  而且竹鼠肉属于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质肉类。

  以前竹林里的竹鼠数量多的时候,村里人经常上来捉来吃。

  一来,是为了吃它的肉,可烤可焖可炖汤,怎么做都美味。

  二来,竹鼠多了对竹林的竹子危害很大,一般当年生的幼嫩竹子底部,都会被竹鼠啃伤咬坏,它们的破坏力极强,每天都在啃食竹子。

  而且竹鼠会在竹林土壤地下打洞,是栖息在地下洞穴里生活的。

  地下的竹鼠洞穴和地道四通八达。

  它们在打洞过程中,遇到竹根,会将它们全部啃食掉,既破坏了竹子的根系,又破坏了竹林的土地结构。

  严重时造成竹林不耐干旱,土壤水分流失等,会导致竹子因干旱缺少营养而成片地死亡。

  蒋非以前也抓过不少竹鼠来吃,清晨或晚上的时候最容易找到竹鼠,它们那时多在进食。

  清晨或晚上,在竹林附近走动,能听到它们啃食竹子发出的“咯咯”声。

  然后悄悄靠近,看到底下的竹叶随着声音抖动,那必是竹鼠无疑。

  竹鼠大多晚上出来活动,白天想抓到它们,一般是找它们的洞穴来挖。

  先看竹林里有没有个别的、无端枯萎的竹子,如果有,很可能下面就有竹鼠的巢穴,竹子的根部已经被啃食掉了。

  再有可以找找洞口,竹鼠生活的洞口外必然有新鲜的泥土,它每时每刻都在装修自己的家。

  还有可能在洞口找到它的粪便、搬运的竹子、根茎等。

  但找到了洞口,却不一定能挖得出竹鼠。

  因为它们擅长挖洞,会挖掘一个复杂的洞穴来居住。

  洞穴会有数个洞口,内有主洞道、穴窝、取食洞和避难洞等,深浅、数量和复杂程度会依据地形的不同而异。

  不过,那都是好久之前的事情了,上一次挖竹鼠应该是十四、五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他还在读初中。

  记得也是在挖竹笋的时候,看到了竹鼠洞,顺便挖出了一只肥硕的竹鼠。

  为了不被它咬到,要拎起它的尾巴,把它倒提着,这样,不管它怎么挣扎,尖利的牙齿都咬不到手。

  挖到的竹笋跟竹鼠一锅熟了,味道想不起来,但想必是相当不错的。

  现在竹鼠已被列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私自捕捉违法。

  加上野生的竹鼠越来越少了,不会对竹林造成多大破坏,基本没有人会上来捉竹鼠吃了。

  竹林里,除了齐春花和蒋非在挖冬笋,后面还陆陆续续来了几波人。

  山上的冬笋多的是,因为天气的影响,它们很难长成竹子。

  村里有这样一句话:九前冬笋逢春烂,九后冬笋清明旺。

  说的就是冬至前,冬笋容易烂在地里面,而冬至以后,冬笋更多就是会长成春笋。

  这时候的笋子,留着容易烂在地里,想来挖的,基本只要跟齐春花说一声就行,她都会答应的。

  除了齐春花的山上,村里还有几座山上也有毛竹,可以挖冬笋。

  只是毛竹没有那么多,竹子的面积加起来都没有这座山的大。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