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大胆的想法第2/3段
揖拜一礼后,屈原见赵雍没有搭话,便朝着身后退去。
“屈原之名,寡人也是久闻,今日一见,果然颇具风姿。”赵雍突然开口道。
……时至未时一刻。
紧盯日晷的侍者高声道:“恭请,楚王、魏王、韩王、赵王、燕王登台盟誓!”
‘呜!呜……’鸣角声即起。
五王于万人之瞩目下,缓步走向象征着诸侯的盟台。
楚王于前,四王随其后。
盟台之上,祭司低头跪地、双手托举着一觞牛血。熊槐取过托盘中的牛耳,单手而执,另一手、中食二指沾过觞中血液涂抹在双唇之上。
其余四王纷纷效彷,此为歃血为盟!
熊槐随即对着披挂着五色绸条的大鼎,宣誓盟文,此乃象征天地五行。
“吾誓告天,秦国无道,苦国累民,弑战好杀,霍乱华夏,今五国,皆为兄弟,以恭行仁义,以恭行天道,合兴伐秦,同心共敌者共遵之,离心投敌者,共诸之!”
“秦乃牧马之贱夫,灭秦!”
“灭秦!灭秦……”
……
……
会盟即毕,五王即分。
赵雍沿着来时的路线,回返邯郸。
盟誓已成,五国大军随即开始汇聚,目标直扑函谷关。
这是列国共同商议的结果,也是既定的计划。
从函谷关攻秦,即是必然、也是无奈。
观今日之秦国,之所以能雄霸于诸侯之中,除了自身具有强大的实力外,便是其据有的关中、渭水平原地带易守难攻。
单从地势来看,关东诸国若真对秦国发起进攻,除了崤函通道外,便只有从上郡和晋南和汉中三个方向。
上郡方向,从赵、魏交接地带通过渡口跨过黄河,再穿过北洛水,便可直插秦国腹地。
晋南方向,在晋南的汾河平原沿汾水、束水下游渡河,可以到达渭北南下,在渭水注入黄河的低洼地带沿渭水绕过崤函,插入秦国腹地。
汉中方向,也就是经楚国由武关直插关中腹地。后来刘邦进关中灭秦也是走武关道。
当然这些道理,五国君臣并非是不知道,反正赵雍是清楚的。
但在而今这种情况下,上郡的渡口、东北的渭河下游、和东南陕北的武关道,三条路线都不太好走……
首先从上郡度过黄河:黄河在陕晋的交接地带水流是十分湍急的,若想度河便只能从水流平缓的北屈度过大河,如此以来若行大军显然是不太可能。而且秦国对于上郡地区的防守也颇为重视,赢疾和后来的白起便曾担任上郡守主持上郡的军事建设,即使五国同心并力打算迂回进攻,也不得不多加思虑。
而渭水下游:由于关中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越向东、地势越开阔,而关中的盐碱地区也集中于此,盐碱化严重导致这片地势坑洼不平,沙多、沼泽多、芦苇多,非常不利于大规模的行军补给和展开作战。
当年秦献公在栎阳建都时期,秦国尚未尽夺大河以西之地,当时秦军便是沿着渭北遍布的盐碱地布防,以微弱的兵力抵挡住了魏国的继续西侵。对于关东列国来说这条道路是既难行走,又难进攻,完全是守军的天堂。五国若从渭水以北进攻关中地区,秦国便可在西北以逸待劳。
此外从武关方向:武关北依少习山之岩险,东、西、南临武关河谷之绝涧。其峡口更要远比崤函通道还要狭窄许多。五国大军从此入秦,更是难于登天。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东方列国而言,相比绕道迂回,位于豫西的崤函通道无疑都是更好的选择。
……回邯郸的路上,赵雍一直在想着同秦国的战事。其实对赵国来说,还有一条路线可以直插秦国腹地,一条独属于赵国的路。
这也是赵雍一直筹谋的计划,去年对郡方向,从赵、魏交接地带通过渡口跨过黄河,再穿过北洛水,便可直插秦国腹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