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战后再说第2/3段
短短数月间便对其两胡内部做完了政治统合。虽然只是初步的,但这个统合速度、还有胡人的配合程度,难免让人有些心惊。
就像一切都是预谋好的一般。
然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一切确实是赵国预谋好的。
战争虽然是突然的爆发,但林胡和楼烦两国的贵族高层、却早早就被都察院给渗了个透彻,其中那个最大的内奸便是楼烦王子姬魁。
而赵国对王子魁许诺的,也不过是一个空头的王位罢了。
昔年云中一战,让他对赵国烙下了深深的恐惧,随着时间的侵蚀,赵国便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
也正是有了王子魁的牵头,赵国才能这般顺利的取得战争的胜利。以至于两胡归附的统合。
赵国虽强,但能做到一战而灭国,一战而并之,内奸的作用必不可少。
不过,内策固然重要,但最主要的还是赵国的自身。若是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就算是一朝灭国,要想完全消化这颗胜利的果实,恐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昔年魏国灭中山,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屯田制度的成功,得以使赵国国库殷实;胡服令的推行,可使赵国以战养战。这才是强大的根本。
……赵雍看着那副全新的、蓦然壮大的帝国版图,心头激动地砰砰直跳。
林胡故地已同上郡相合,向北直通九原,向南俯瞰关中;楼烦故地划归太原、云中、雁门三郡,南可出晋阳、北可通阴山。
而今赵国的版图,比之他继位之初扩大了何止一倍。单论幅员,而今华夏列国也只有楚国能与之相较,但若论国力、后力,楚国便和现在的赵国不是一个重量级了。
赵国数代人的努力,终于在这一刻取得了拓展性的成果。
胡地已有之,中山还会远吗?
赵国欲覆中山之心,可谓是明目张胆,但也并非是头脑一热而下的决定。
反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君臣共同商议的结果,似攻灭楼烦、林胡一般、乃是多年筹谋的结果。
从内:正像都察院御史李疵回禀的消息,其书中所呈的中山国现状,明曰‘中山之辈,耕者惰、而战士懦,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这番话,足以表明,原本十分尚武的中山国,如今已然不再尚武,而是对儒学比较推崇,就连中山王也开始重用文人儒士,而轻贱兵、法之才。再加上中山国的外交也是稀巴烂,决裂了齐国、得罪死了燕国、南边的魏、韩也忙着弄楚国,为之所能倚靠者、恐怕也只有夜夜觊觎自身的赵国。
从外:列国而今混战不休,根本就无暇顾及到赵国发起的灭国之战。
此时去攻打中山国,无疑就是最佳时机,要是错过这个机会,再想要灭掉中山,付出的代价定然会更大。
不过,若从理性的分析下,中山国并不是林胡、楼烦一般的松散部落联盟,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奴隶、封建制度国家,其军队的统合性、人民的积极性。前后两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譬如此次赵国借机插手燕国内政,鼓动中山进攻燕国。其结果便出乎了赵国君臣的意料。此战,中山国似乎并没有削弱多少,反而向北侵犯了燕国数百里,增大了其地缘实力。
而燕国,此时好像也没有精力来审判这个趁火打劫的强盗。
……
燕国,方城河北固安。
天光破晓,方城壁垒四面的喧嚣声已是越来越大。齐、燕双方十数万的人马,离着大约一里多地摆开了大阵,两军遥遥相望。
北风忽起,吹散了遮挡人们视线的朦胧大雾。
匡章立于中军戎车之上,眺望着前方的光景,听着对面燕军那一阵阵此起彼伏的呐喊声。
散落各部的大将陆续朝戎车聚拢过来,其中有一个甲胄款式明显与齐军不同的武将、策马上前,对着匡章揖道:“上将军,只要拿下方城,蓟都门户大开,逆太子大势去矣。”
市被嘴上虽然这般说,但心里却另有计较。看着昔日的敌人在燕国的国土上肆意杀戮,实在不是个滋味。
匡章客气地回揖道:“市被将军所呈的中山国现状,明曰‘中山之辈,耕者惰、而战士懦,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