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复燕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众人见得赵雍下马,赶忙上前见礼。这些个燕臣遗族,此时表现出的态度可谓是极度恭顺。在面对赵雍时,纷纷行起了稽首大礼。

  作为九拜中最为隆重的一种礼节,稽首礼常为臣子见于君父所行。虽也常有外臣行于他国之君,甚是小国之君行于大国之君。但绝大多数都是祈求庇护、臣服之意。

  赵雍对众人的态度很是满意。这些在燕国本土盘根错节的大氏族,是赵国对燕地实行实际统治的重要纽带。

  前方同齐国的战事虽然还没有结束,但对燕国的战后统治策略,他却是早已谋划好的。

  燕国作为齐、赵双方博弈的最终成果,其本身在这场战争中就占据了极大的比重。不过燕国所能发挥的最大力量却不是在现在,而是在姬平‘主国’之后。

  同样,燕国对赵国来说亦不仅仅是用来挑动一个齐国那般简单,要知道燕民此时对中山的仇恨值可不亚于赵人。

  而拉拢这些亲近于赵国的燕国大族,制造舆论便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最根本的目的也是为之后燕地并入赵国而铺路。

  就赵国现在的国力而言,根本没有能力对燕地进行并合,至少现在没有。

  且退一万步来考虑,就算是此战过后赵国一切顺利,威逼列国、吞灭中山,再开始对燕国进行武力兼并,亦非是换取长期统治的方法。

  倒并非是不能采用战争的方式,而是非必要情况无须采用。

  齐国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说起来,齐军在燕地到底有没有实行暴行,赵雍并不是很清楚,他也根本就不在乎。他所看到的只是列国都不愿意看到齐国吞并燕国。

  换句话说,迫使齐军撤离燕国并非是燕国,而是列国。

  一强凌驾于列国之上、打破列国间的平衡,是诸侯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合众弱而攻一强便是维持这个平衡;事一强而攻众弱,这个平衡便被打破了。连横合纵的博弈,从来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强弱的博弈,其背后的因素太多了。

  此前的秦国如此,如今的齐国亦是如此。赵国若非是浑水摸鱼,恐怕也免不了重蹈两国的覆辙。

  ----当然,一切问题在真正的强大国力面前都不是问题。

  赵雍是知道百年之后的格局,那是秦国的天下。

  但那都是在秦国数代积累,厚积薄发的结果,若没有秦国几代先王打下的基础,单单靠赵政一朝便想往成就偌大基业,就算是他天纵奇才,亦不过是异想天开。

  赵国现在可没有彼时秦国的国力,现实是残酷的,赵雍即位时赵国虽然不算弱,但绝对算不得强,且外敌内争不断,胡人时不时的来劫掠一把,国库一大半还全给老爹修了坟。没办法,他那便宜老爹就给他留下了这么个家底。

  虽然而今经历了十年的超前改革,逢大小战役十数场,吞二胡、并秦郡、威列国,眼下中山也可以弹指可灭,不自谦的说,赵国已经已经不畏惧任何一股力量。

  但……若真想通过武力而统一,可行性还是不大。

  且秦国以武力统一华夏后,后遗症太多,二世即亡。归根结底,还是内部的矛盾太过激烈,六国遗族、本土派的权利斗争、利益的冲突,种种问题都是靠秦始皇帝一个人压制,而人的寿命终究是有限的,这些问题在强主活着时候没有得到解决,死后便集中爆发出来了。

  结果便是,华夏迎来了更加惨烈的大混战。

  所以赵雍得吸取经验,得换一个更好的方法。他以为,自夏商周到现在,各朝代所采用的都是分封制度,且华夏到现在还有没大一统的概念,尤其是底层的庶民。各国分封的时间太长了,他们都有各自文字、文化、甚至当地的各种势力。如果仅仅靠武力直接来扫平这些障碍,不说能不能成功,代价也会相当的巨大。这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转变,或者说一个契机。

  (其实一直到汉初,刘邦执掌天下,制定的依旧是郡国共行,关中推行郡县制度,关东分封功臣。非是他不愿意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实非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彼时的六国遗民,只认他们的燕王、齐王、赵王。甭管实际的统治者是谁,明面上必须有一个王。后来若非因为几次藩王之乱,再加上漫长的时间,又有天命的加持,汉武帝的推恩令也定难以实施。)这还是摘了秦国桃子的前提下。

 &e亡。归根结底,还是内部的矛盾太过激烈,六国遗族、本土派的权利斗争、利益的冲突,种种问题都是靠秦始皇帝一个人压制,而人的寿命终究是有限的,这些问题在强主活着时候没有得到解决,死后便集中爆发出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