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文物南迁】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月上旬和中旬,前后相差不到七天,婉容、廖雅泉先后顺利生产,而且她们生的都是儿子。

  周赫煊这次没有劳烦国学大师们帮忙,他自己翻着《楚辞》给儿子取了名字。次子叫“硕明”,意为“天光大亮”;三子叫“扬舲”,意为“扬帆前进”。

  如今长城抗战正打得艰苦,周赫煊给儿子们取的名字,都是对中国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中国早日迎来朗朗乾坤,今后更是一帆风顺,重新屹立在世界列强之林。

  今年的一月真是多事之秋。

  3号,山海关被日军攻破。

  4号,德国首都爆发十万人反纳粹游行。

  5号,前美国总统柯立芝去世。

  7号,共党的临时中央从上海被迫迁到瑞金。

  10号,日本陆军部追加满洲方面3000多万元预算。同一天,共党公开阐明抗日救国的主张。

  15号,美国政府通告诸国,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地位。

  22号,常凯申亲自到南昌指挥“剿匪”。

  30号,希特勒正式上台出任德国总理,德意志第三帝国形成。

  1月30号,也是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正式成立的日子。周赫煊提前一天出发,准备当晚住在清华大学的工字厅,翌日直接跑去开会。

  至于为啥不住北大宿舍?

  当然是因为清华的住宿条件更好啊,北大那边的教师宿舍连三流旅馆都不如。

  来到清华以后,周赫煊本来打算找王国维、李济等人叙旧唠嗑,结果他们全都不在学校,听说已经在故宫住了大半个月。

  故宫的首批文物要南迁了!

  周赫煊连忙跑去看热闹,只见太和殿前堆满了木箱。南京国民政府前农矿部长、前教育部长、现任故宫博物馆馆长易培基,正在亲自指挥文物装箱,马衡、王国维、李济等人则在做技术方面的指导。

  “寅村兄,情况还顺利吧?”周赫煊上前问道。

  易培基心焦火燎地说:“忙活了半年之久,只整理出2千多箱文物,时不我待啊!”

  故宫文物的南迁计划,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就提出了,主导者就是眼前的易培基。他深知民国政府是什么尿性,害怕日本占领北平后会劫掠文物,因此迫不及待的想要把故宫南迁。

  去年日本攻打上海的时候,北平政务委员们开会,提出拍卖文物以购买500架飞机的决议。易培基、马衡等人四处奔走,最终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平息了拍卖文物的风波。

  整个故宫文物南迁计划,也是在张学良的别墅里制定的。张学良虽然丧权辱国丢失了东北,但在保护文物上面出力颇大,没有张学良的支持,故宫文物很可能遭到灭顶之灾。

  搬迁文物的难度非常大,第一批(2千多箱)南迁的故宫文物,光是打包就用了半年之久。

  即便是马衡、李济、王国维等专业人士,对于大规模的文物搬迁也毫无经验。他们召集古玩行家们群策群力,研究尝试出最稳妥的方法,每箱文物至少有草纸、棉花、稻草和木箱四层防御,保证不论发生翻车、进水等各种情况都不会受损失。

  难度更大的是,如何保证文物经过长途跋涉不丢失!

  易培基对此做了非常严格的布置,文物南迁之前,每一件都进行了清点、核对、编号、造册,由专家、公务员和领导组成负责组,按照文物门类进行分类,记录人、审核人、唱票人、监理人都要签字,每个箱子也有单独编号。只要丢失其中一箱或一件文物,都能准确的找到责任人。

  前后五批珍贵文物南迁,兵分三路,历史14年光阴,跨越两万里,途中还要躲避战火。竟无一损毁和遗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护送文物的人们,把文物看得比命还重要。

  他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宁肯自己死在途李济、王国维等专业人士,对于大规模的文物搬迁也毫无经验。他们召集古玩行家们群策群力,研究尝试出最稳妥的方法,每箱文物至少有草纸、棉花、稻草和木箱四层防御,保证不论发生翻车、进水等各种情况都不会受损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