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药店学徒第2/3段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足足有九九八十一篇。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
将书籍背熟,那时候可没有人手一本的印刷品的便利,一本医书售价高,学徒们往往要自行抄录。
学徒的第三步,跟师临诊,学习开方。并看医案。这是正规的学习中医步骤,老中医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医案是大夫的最大秘密,有病情分析、诊断的依据和开药的药方,所谓“法不轻传”,可以去看医案的学徒,基本上接近于大夫的徒弟,属于师生关系,而不是学徒了。
换言之,当中药学徒,必须文武兼备,武的是指要有力气,扛包要大包上,炒药要能出大力,要有体力,能持久工作;文的是识字,古时候的繁体字和文意生涩难懂,文盲多,智力不高者(往往是四肢发达之辈)看得两眼晕花都看不出一个所以然。
即便能看得懂医书,理解其意,大段大段的篇幅背下来,也令人生畏。
诸多学徒中,冯小宝的能耐最大,他力气大且不算,还相当的灵巧,能够举重若轻,动作快,炮制药材成品率高。
他的刀功非常厉害,切片每一片都厚薄均匀,炒制药材恰到好处,用师傅的话来说他的快准狠已得三味,手很稳,天生合适吃这碗饭。
为人勤奋,遇活第一个上,从不偷懒。
以他的知识面,虽然简体字和繁体字有很大的不同,可是汉字的体系属于“红花白藕青荷叶,简繁本来是一家”的范畴,在经过他灵活的大脑转化后,小宝把繁体文章整段整篇地背下来,不在话下,也由此学会了分辩繁体字。
若不是他懂得韬光养晦,不把他倒背如流的事情说出来,大伙儿会将他当怪物来看待:“一个走江湖的子弟,都没有开蒙(进学),就可以断文识字,岂不怪哉!”
在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后,冯小宝就可以帮上很大的忙了,这样的学徒谁不喜欢!
大夫、制药师傅都给他开小灶,待他是有问必答,别人可没这么好的待遇,顶多是一句“仔细看着”而不会有什么讲解。
他后来据上,隐为学徒中带头大哥身份,可是没什么人妒忌他。
因为他识做人,嘴巴甜且不算,能说会道,还施以小恩小惠,乐于助人,或者指点别人几句,大家干活累了,买些烧饼分给大家(他在家里拿钱,冯大宝又唠叨了,说他败家),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也就不好意思了。
关键是他放出些少声气,大家都知道他心志不在此,也不会在此地开堂执业,不来竞争。
这么一来,谁也不想与他作对,都想着给自己留条路,多个朋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