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主动请缨第1/2段
所幸的是,郑芝龙降清之后就被清军裹挟着北上了,因此没有来得及逼郑彩交出鲁王。
鲁王因为这件事对郑彩十分地感激和器重,现在东南一带有点号召力的明朝宗室也就是他了,在他举起抗清的大旗之后,对郑彩也是十分地倚重的。
张煌言很有头脑,特意把郑彩提出来,就是想告诉郑成功和郑氏集团的家将,你们郑家已经有人和鲁王合作了,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你们接受鲁王的封号,一起反清复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郑成功其实是不大愿意承认鲁王的,事实上,直到最后他都对鲁王自称监国和隆武帝作对的事情耿耿于怀,只是因为他是明朝宗室,所以没有为难他,把他养在了金门,让他得了个善终,相比于其他的明朝宗室,鲁王的结局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郑成功的家将们都知道他的心思,知道他不愿意拥立鲁王,只是表面上不知道怎么驳回张煌言的议论。
自古以来,领导犯难的时候,就是手下的人表现的时候。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冯锡范,这位后来的台湾三杰一直很有政治头脑,早就看透了郑成功的心思,因此便站出来说道:“有道是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侍二夫。我家国姓爷已经奉隆武帝为主,国姓也是隆武帝赐的,岂能另投他人?”
张煌言为了说服郑成功,在来之前早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方拿隆武帝当借口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心里早就想好了说辞,便道:“国姓爷忠贞之名播于海内,天下谁人不知?
只是,隆武帝已经殉国,抗清大业还要继续,鲁王乃是大明宗室,为人仁而爱人,雄才大略,颇有中兴之主的气魄,于此国破家亡,山河倾覆之际暂时摄监国之位有何不可?待将来山河恢复之日,众位想另立贤君,在下以为鲁王也会让贤的。”
最后那句话当然是屁话,这谁都知道,就跟有人说我改天请你吃饭一样不靠谱。
郑成功仍然是板着脸,没有说话,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
此时,对郑成功十分忠心的大将甘辉又站出来,道:“张阁部此言差矣,鲁王虽然贵为大明宗室,但是论血统,远不如在西南登基的桂王,张阁部何不劝鲁王取消监国称号,我们一同奉桂王为主,东西合进,共同伐清。”
这话说得张煌言一愣,坦白说永历皇帝的血统要比鲁王近很多,是最有资格当皇帝的。
可是,他们提着脑袋跟强大的清军打仗,除了反清复明,民族大义之外,多多少少都是有些私心的,谁不愿意做一个从龙功臣,谁不愿意得一个拥立之功。
要是鲁王真的成了事,那他们岂不是可以比肩姜子牙、张子房、刘伯温等人,做一个开国元勋,中兴名臣。
可是,若是桂王成了事,那跟他们有什么关系,最多也就是给个不大不小的官职,再给点俸禄养活他们罢了。
这也不能怪他们自私,人嘛,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谁不愿意名留青史,谁又甘心埋没在茫茫人海之中?
对于这个问题,张煌言也思考过,只是他此时没有良好的说辞,只能找借口推脱道:“桂王血脉虽近,但是远在西南,东南半壁的抗清义师无人统领,犹如一盘散沙,如何成事?眼下以抗清为首要任务,大位之争完全可以等到驱逐鞑虏之后再说,咱们切不能重蹈覆辙啊。”
此时,郑氏集团里终于有人支持张煌言了,只见陈永华站了出来,向郑成功拱了拱手,道:“国姓爷,在下以为张阁部所言不无道理。之前,我大明义师之所以接连遭遇挫折,就是因为内斗频发,给了鞑子以可趁之机。
现在,鞑子势力如日中天,我大明王朝控制的国土日渐缩小,此时我们更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鞑子,切不可为了名分再起争端。
在下以为,我们可以暂时不承认鲁王的地位,但是却可以派兵与鲁王合作共同抗击清军,等我们收复了更多的国土,大位之事,再议不迟。”
陈永华的建议很简单,就是搁置争议,共同抗清,现在南明已经十分势弱了,若是再斗下去,估计都得玩完,倒不如暂时谁也先不承认谁,先联起手来共同对抗清朝,等打退了清军的进攻,大家手里的地盘多了,利益分配的事情以后再说。
这个方案可以说目前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拥立谁的问题,谈不拢可以不谈,但是抗清是必须要抗的,否则的话,等清军把大家各壁的抗清义师无人统领,犹如一盘散沙,如何成事?眼下以抗清为首要任务,大位之争完全可以等到驱逐鞑虏之后再说,咱们切不能重蹈覆辙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