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第二波反元红利到来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时间天下反元势力都消停了不少,要么选择投降元朝,要么选择投靠大的起义军势力。

  傅渊这边也有不少人听闻他的名声前来投奔,其中有一人格外受他的看中。

  此时时间已经来到至正十三年七月,距离傅渊起兵反元过了快两年,目前地盘也就滁州附近几个县,在一众义军中并不突出,甚至还显得有些羸弱。

  当初还要仰着他鼻息生活的老岳父郭子兴此时兵强马壮,麾下已有十余个县,坐拥将七八万大军,已经不怎么将傅渊看在眼里,每次传来的信中都带着一丝暴发户般趾高气昂的味道。

  这是典型的膨胀了啊!

  对此,傅渊只想说他已经给扬州路都元帅谷琦写过信了,让他给老丈人施加一点压力,避免膨胀后的郭子兴得老年痴呆。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十八岁俊秀少年率领一万多人的起义军来投靠于他。

  那少年名叫邓友德,泗州虹县人士,他的父亲叫邓顺兴,为人重气节,讲信义,被乡人推为团练,率领人马,保境安民。

  至正十一年,刘福通起兵反元掀起一波起义反元的大潮,邓顺兴也是跟着天下大势起兵反元。

  不久,邓顺兴在和元军作战的过程中不幸中箭身亡。

  之后,邓友德的哥哥邓友隆接掌兵权,继续父亲未完成的反元大业。

  不久,邓友隆病逝,于是刚满16岁的邓友德继掌兵权,亲率人马与元军作战。

  其人天生魁梧,聪慧好学,勇武过人,怀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屡次击破元军。

  只是天下最大的两股起义军势力刘福通和徐寿辉都被打得节节败退,导致现在整个反元义军的大环境都不好,一时间起义军人人自危,生怕元军就派大军来绞杀自己。

  邓友德也是如此,他深知自己实力不够,不能再继续单打独斗下去,再加上他也没有称霸一方的想法,便果断的想找一明主投奔。

  他将周围势力不弱的起义军们都观察了一遍。

  他根据郭子兴近日所作所为已经看出对方现在看似如日中天,但却已经到了盛极转衰的时刻,元军主力一定不会放任其继续做大。

  你说郭子兴要是真的有能力有本事,倒也不怕元军反扑,但可惜的是,据他观察这个郭子兴并没有这个能力,看似实力不弱,但内部却是矛盾重重,分成了两股派系。

  一股以郭子兴和彭大为首,另一股则是以赵均用和孙德崖为首。

  一个势力,在本就有着强大外敌的情况下,居然还搞内部派系争斗,一点都不团结,真是取死之道。

  其灭亡之日,指日可待。

  然后再看看被打得窝在山上当土匪的徐寿辉,以及同样不敢动弹的刘福通,现在傻子才去投奔他们!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傅渊所在的滁州了。

  滁州乍一看似乎并不起眼,可是仔细一分析却是内含乾坤。

  首先就是干过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以七千破七万,证明其首领有勇有谋,胆略过人,大事可为。

  二是以三万之兵打退六万元军的进攻。

  既然能够在根基并不稳定的情况下打退六万元军的进攻,想必现如今有了准备,哪怕下次元军十万人来攻打也是不怕。

  因此,邓友德果断率领麾下一万多名义军投奔了傅渊。

  其实也没有一万多义军,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真正的可战之兵不过四五千人罢了。

  面对第一次有这么大规模义军前来投奔,傅渊当然是喜不自胜,并亲自接见了这个刚满十八岁却已经抗元两年的少年义士。

  这一看之下,心中更是欢喜,对方头顶竟然是金黄色的本命之气。

  命气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此人注定有着独挡一面的能力,和汤和、胡惟庸一样,有着管理一部一省的能力。

  为了显示双方亲近,并有意拉拢对方,傅渊还给邓友德重新取了一个名字——邓愈!

  大明开国卫国公邓愈,天下英雄进入吾瓮中矣!

  邓愈率领四五千战兵的加入,对傅渊此时的势力规模,直接就许了他一个正六品的都指挥使同知,手下管着将近两千人的人马。

  傅渊作为人主,这是他对手下臣子的保全,真要是原封不动的让其继续率领原本的旧部,只怕要么是送去战场当炮灰,要么没过几个月就意外身亡!

  而傅渊却是只等邓愈立下大功,他就不吝提拔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