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两雄争天下,卖国靠契丹!第2/3段
虽然石敬瑭不知道是否能够说服契丹人出兵,但是凭着这几年他与契丹人打交道的经验,他认为只要满足契丹人的要求,他们肯定原因出兵,因为契丹人觊觎中原地区已经很久了!
于是,石敬瑭马上派遣使节桑维翰前往契丹都城,觐见契丹王耶律德光,要求契丹出兵拯救河东节度使军及地盘,如果他获得大唐天下他愿意给契丹割地纳贡称臣(石敬瑭的具体许诺是,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
不久,唐军主将张敬达领兵攻打太原,唐军安重荣、安元信、安审信率军也来到太原城下,增援张敬达!
虽然有唐军张万迪等人率部投降石敬瑭,但是,太原攻防战打得异常惨烈!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城外围军如潮水般地一波接一波地攻城,双方的死伤及消耗都非常大!
为了鼓舞士气,石敬瑭亲自登上城墙,用盾牌抵挡飞箭流石,指挥将士消灭攻城的敌人,虽然太原城内军心民心稳住了,但太原府库仓里的粮食却逐渐匮乏。
同年九月,在石敬瑭快要支撑不住唐军进攻的时候,契丹主耶律德光亲自率五万大军来到太原,增援石敬瑭!
契丹军到达后,围攻太原城唐朝联军立即阵脚大乱,同时他们各怀鬼胎,人人寻求自保,以致唐军在团柏谷与契丹军决战时,唐军被打得打败,死伤万余人!
随后,石敬瑭与契丹大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
此时,后唐兵力还很强,但李从珂志气消沉,昼夜饮酒悲歌,不敢领兵出战,坐等灭亡。各镇将领见状,纷纷投降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遂亡。
李从珂死后无谥号及庙号,史家称之为末帝或废帝。传国玉玺亦在此时遗失不知所踪。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
此后,石敬瑭兑现承诺将幽云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了契丹。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蓟州区)、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县)、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音归,原属北京怀来,今已被官厅水库所淹)、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灵丘)、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割让给契丹国。
同时,石敬瑭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每年给契丹国进奉帛三十万匹。
中华后人对石敬瑭的谴责主要是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由于失去这些土地中原地区失去了从雁门关、长城防线至山海关的国防线,让往后的中华帝国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让北方的外敌能长驱直入山西及河北地区,直接攻击黄河流域、中原腹地和长江以南地区,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唐帝国实际丢的不仅有16州,在后唐灭后梁的战争中,在李嗣源统治时期,平州,宁州和营州已被契丹趁机夺取。
此后,后晋杜重威投降后,耶律德光派耿崇美诱降,易州刺史郭固被杀,易州也被契丹占领。
从本质上讲,石敬瑭是一个沙陀人,他对中华故土没有国家概念,他更不会认为自己是华人,因此,他不可能认为自己的做法是认贼作父、卖国求荣!
但是,石敬瑭的亲信都押牙刘知远,对石敬瑭的这种做法就表示反对,他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但是,在那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石敬瑭不让耶律光德得到大喜过望的利益,耶律德光怎么可能给石敬瑭帮忙呢?那些土地对于石敬瑭而言,只是放牧和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没有其他用处,因此石敬瑭认为这样割让土地很划算!
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都给契丹兑现布帛30万匹。
但是,失去幽云十六州乃北部的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的铁蹄之下。
&emssp;此后,石敬瑭兑现承诺将幽云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了契丹。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蓟州区)、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县)、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音归,原属北京怀来,今已被官厅水库所淹)、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灵丘)、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割让给契丹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