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御剑 第三十四节 绘符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第三十四节绘符

  “符文又叫灵文,大雪山西方那些国度的超凡强者则喜欢称作魔文,而妖族则称为天赋妖纹。

  这其实和符文的由来有关,在更为久远的上古时期,人类远没有现在这般强大,天地间充盈的灵力孕育出了大量天生便拥有极强力量的生物,我们人类中也有诞生这类个体。

  这类个体之间统一的共通之处便是降生时会携带有天生的灵纹,我们人族也称其为胎记。知道现在人类的新生儿重还有许多孩子拥有胎记,但并非所有胎记都拥有力量,只有那些特殊的,符合某些世界法则的图纹胎记才会因为和世界法则共鸣,从而拥有力量。

  往往我们称这类由胎记获得的力量叫做天赋神通。

  天赋神通可以通过血脉传承,但是成功率极低,相同血脉的后裔觉醒神通者数量比没有天赋神通的血脉要高,但觉醒出与祖先完全相同天赋神通的,则比较少,特别是那些力量格外强大的天赋神通,往往数代或者十数代人才会觉醒出一个相同神通的后裔。

  这个阶段的人族尚未意识到符文的共通性,还沉浸于培养血脉神通强者的执着中,那个时期的人族以各个血脉天赋强大的家族为首,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部落,与其他种族,妖兽,精怪,鬼魅共同争夺这个世界生存的资源。

  直到如今往前三千七百年,人族出现了第一位认识到天赋灵纹其实可以被利用的大能,那位大能的名字出于尊敬我不能直呼,不过你们有机会的话可以到祖源圣地朝拜,那里刻有她的生平和传记,至于坟冢至今无人寻得。我们称那位大人为圣祖。

  在我们大雪山东方国度,也称其为符祖。

  符祖大人本身具有天赋神通,所以同是神通强者的朋友极多,而她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天赋灵纹中相类似的图纹,并寻找到了图纹构成中暗含的规律,推断出这些图纹其实冥冥之中暗合天道法则,能与这个世界的法则力量沟通从而激发天赋神力。

  这些天赋神力就是如今我们使用的各种法术。

  她通过朋友们的帮助以及击败各个种族神通强者,取得它们身上的天赋灵纹,加以自身推测,验证,无数次的实验,最终总结创造出了最初的十二道基础符文。”

  周守墨侃侃而谈,这一段他显然已经在授课中讲过不知多少次,一口气说下来气都不用换的。

  而后周守墨在木板上翻出一张订好的纸张,上面写了十二个符字。

  “这最初的十二道基础符文分别是:金、木、水、火、地、风、雷、电、光、震、冲、承。”

  李云涛看到这十二个符文与他学习的东煌文字,字体构成有些相近但大部分比划走势迥异,读音却是相同。

  “每个单字只是简单的法则力量体现,能够调动最基础的天地灵力使用。”说着,周守墨在空中用手指书写起来,莹蓝光芒的灵力如墨汁般停留在空气里,当一个火字成型,周守墨收回手指,那个火字由莹蓝文字转为绯红,很快燃起一团火焰。

  一个最普通的火焰团就那么静静的漂浮在空中徐徐燃烧,直到火焰团中闪烁着绯红光芒的火字消失殆尽,火团才渐渐熄灭。

  “最初时,要想使用这些符文的力量,必须使用修为高深的妖兽或者异族的皮肤、鳞片、骨骼作为载体,以它们的血液作为墨汁,再辅以自身体内灵力激发。

  当然每个符字不能单独拿来使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组合搭配才行,这其中涉及到的知识尤为深奥玄妙,可谓是夺天地之造化,窥探无上天地法则之力的根本。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符祖即便是能力强大寿元悠长的神通强者,仍是岁不过百便早早陨落。

  符祖终其一生只通过组合符文搭配,复制出了绝大部分普通神通的力量,那些极其强大高深的神通,如何组合符文才能使其构成还原出来,则还需我们这些后人加以努力研究。

  最初时的符法虽然有着各种各样严苛的使用要求,但人族因此多出了一大批即使没有天赋神通,依然可以使用神力的强者,瞬间打破了当时世界上各个种族之间的实力对比,为我人族挣得了如今这大片的生存空间。

  当然这也牵扯出了人族的另一位或者说几位大能,如果没有他们,人类之中除了天赋神通强者,无人能使用符法,那符法本身的重要性便无法凸显。我想你们应该已经想到了什么,对,就是他们创造了修炼体系。

  这几位大能是当时整个人族中最杰出的天才,也同样是最强大的神通强者,而恰巧的是,他们也同时是符祖的好朋友。

  那位出身东方的强者我们也称其为圣祖,为了和符祖做出区分,又被唤作道祖。而出身西方国度的那两位强者,其中一位被尊称为法神,还有一位因为后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教派势力,被称作神王,现在大多数他的信徒则呼唤他为天父。”

  卧槽?!天父这老小子还真有其人,我原本以为只是杜撰出来的精神信仰罢了。李云涛心中愕然。

  “有了修行体系,有了符法,人族自此崛起,经过一千七百年对外族的征战与杀戮,又经历了数次 符祖终其一生只通过组合符文搭配,复制出了绝大部分普通神通的力量,那些极其强大高深的神通,如何组合符文才能使其构成还原出来,则还需我们这些后人加以努力研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