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章 【诸绸缪,1一心二意】第1/3段
正如李时珍所说,王义经过近十天的精心调养,身上伤口基本愈合,走起路来就和个没事儿人似地。而在这个时候,王义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春耕做准备。虽然现在他手中有万盛山的两万五千两银子,但仔细一算,这么一笔庞大的数额,还真经不起他折腾。
幸好万盛山早有准备,就在王义大病初愈的第二天,他便把剩下的两万五千两银子安全的运送到了朝阳堡。有这五万两银子,王义心里也有了底儿。他等这一天等了好久,中间要不是出现饺子山贼匪这个程咬金的话,王义的计划早已开始大张旗鼓的实施。
现在也不算晚,既然资金已经到位,而且经过这件事,万盛山对王义更加信任,别说五万两,就是五十万两,他估计都不会皱一下眉头的放心的交给王义。
现在王义管理的再不是万盛山名义下的那一千亩庄田,而是整个朝阳堡除了庄田之外,还有所有适合耕种的荒地。所以,除了资金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人手。
王义想起那天在自己房间中,李时珍挥毫泼墨,在白纸上写下“本草纲目”四个大字的情景。他当时就发现,李时珍不止是学识渊博,而且这写大字的功夫也相当了得。如果他不去做郎中,说不定还能在历史上成为一代书法家。甚至,发挥他在《本草纲目》中绘制插画的长项,也许都能成为明代画家。
王义之所以会回想起这些,一是因为经过十天的时间,他仍然难以压制内心的那份狂喜与激动;二是因为他现在需要李时珍的书画功夫,来为他写上几百张告示。
自从王义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出谋划策之后,两人的关系已是今非昔比。王义出于身份的原因,当然对李时珍像是神一般敬佩;而李时珍又糊里糊涂,不知其中真由的情况下,对王义这个只有十五岁、却有不世出之奇才的少年,既感激,又惊叹。所以,李时珍便在整理《本草纲目》闲下来的时候,非常慷慨的为王义书写告示。
这张告示的内容大致意思就是:王义要对朝阳堡近五十万亩的土地进行开垦,需要很多人手,一是劳作,二是制作一系列的灌溉工具。至于待遇方面,还与之前他雇佣其他庄户一样,每月发给大家月粮和银钱,每家月粮最少五斗,实额下发,决不克扣。依据各个庄民们每月的表现,对他们的月粮发放分为一、二、三等。
一等庄民待遇为每月月粮2石,银8钱,足额发放;二等庄民每人月粮一石;剩下的为三等庄民,每人月粮五斗。
一等庄民和二等庄民,如能保持至少七个月不变者,年前五天,一等庄民赏恩银5两,肥猪一头,鸡三只,鸭三只,盐五斤,酒二十斤。二等庄民赏银五钱,猪肉十斤,鸡1只,鸭1只,盐2斤,酒5斤。三等庄民,每人发给猪肉5斤。
而且……
如果每一千五百亩庄田一年产粮达一千五百石(约28万斤,亩产200斤左右),除上述奖励外。每人年底还赏粮一石,人人都有;如一年产粮达两千石(约37万斤,亩产300斤左右),每人年底赏粮两石。如一年产粮达三千石(约44万斤,亩产400斤左右),每人年底赏粮三石。
…………
…………
告示一出,王义便派人将告示贴在朝阳堡的大街小巷,尤其是城门处,定要贴在最醒目位置。因为现在流民众多,既然是流民,那便是走投无路的人,希望寻访各地,能瞅到生存下去的机会,不至于饿死。
而王义开出的条件,一般百姓都会觉得十分丰厚,更别说身无分文的流民。这样一来,人手问题不仅可以迎刃而解,而且还会对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民进行帮助收留,也算是功德一件。
但是,王义对待流民问题上却一条铁律。那就是,这些流民必须编入朝阳堡的军户户籍,否则就不会雇佣他们。而且在待遇方面,王义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军户和民户待遇不同,新编入军户户籍的流民和老军户们待遇不同。粮达一千五百石(约28万斤,亩产200斤左右),除上述奖励外。每人年底还赏粮一石,人人都有;如一年产粮达两千石(约37万斤,亩产300斤左右),每人年底赏粮两石。如一年产粮达三千石(约44万斤,亩产400斤左右),每人年底赏粮三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