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七大恨”的真相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总的来说,“七大恨”应该是努尔哈赤为了正式和明朝翻脸,给部下找信心、加士气而找的理由。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很平常,受儒家的思想熏陶,要想反对谁,和谁开仗,总要找些理由,来个出师有名,让自己看起来正义一些,“以有道伐无道”吗!像三国的官渡之战前,袁绍就让主薄陈琳写了《讨曹檄文”,可人家陈琳是大儒,写的文章花团锦簇,严丝合缝,连曹操看了檄文都吓了一身冷汗。而努尔哈赤这个,乍一看好像很委屈,很有理,“我是忍无可忍啦,才造的反”,其实经不起细琢磨,仔细一分析,全是窟窿。估计主要是当时他刚造反,手下没有什么汉官,自己学问又差,所以瞎话编得不圆。

  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四月十三日,后金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其文曰: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恨一也。明虽起衅,我尚欲修好,设碑勒誓:‘凡满、汉人等,毋越疆圉,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故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恨二也。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窬疆场,肆其攘村,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挟取十人,杀之边境,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刈获,遣兵驱逐,恨五也。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遗书诟詈,肆行陵侮,恨六也。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党之,挟我以还其国。已而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这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何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初扈伦诸国,合兵侵我,故天厌扈伦启衅,惟我是眷。今明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恨七也。欺陵实甚,情所难堪。因此七大恨之故,是以征之。

  现代文解释七大恨:

  (1)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父、祖;

  (2)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

  (3)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卫叶赫,抗拒建州;

  (5)叶赫由于得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

  (6)明当局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

  (7)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七大恨”反映了满族对明朝的愤恨,成为讨明檄文。

  对七大恨的分析:

  首先,努尔哈赤于万历44年在赫图哈拉称汗,年号曰“天命”(看来颇得君权神授之熏陶),算是和明正式分庭抗礼,而天命3年,也就是两年后,才以“七大恨”告天。虽然和历代造反一样,都是号称“官逼民反”,可人家是找到理由之后反,他是先反后找理由,难以排除找借口的嫌疑。

  第一恨:“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将我二祖无罪加诛,恨一。”这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啦,古人云: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你能  (5)叶赫由于得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