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大匠师郑浑第1/3段
曹彰是怎么知道这是禹王开山槊的呢?这还得归功于以前世界中,小时候那个还没有什么电视机可看的年代,那时侯就只有收音机、录音机,所以在那个时代里面,单田芳老师的《说岳》、《大明英烈》、《薛家将》等说书可是小孩子们和老人们最好的消遣娱乐活动了,而说书的《大明英烈》中大明朝开国元勋常胜将军常遇春的次子无敌将军常茂,使得就是这种长柄的禹王开山槊,所以曹彰认得这种槊,对这种槊也相对知道一些。
其实这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槊的各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但是汉朝一直到唐初,槊的基本形状就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不过这种早期的槊只不过是杆比较长的铜矛而已,说白了就是比枪长,比矛粗重;直到唐初之后才在形状上、作用上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如护手槊:长六尺,槊头为半圆形,上面有八个铁钉般长刺。枣阳槊:全长七尺,柄上六尺,槊头为圆形如枣的铁锤,上面密布六排铁三钉,柄尾有棱形铁?。狼牙槊:尾部有?等等;
禹王槊按照其四种不同的形状,分别还有自己的名称:槊头为指的叫禹王破山槊,槊头为掌的叫禹王劈山槊,槊头为拳的教禹王震山槊,槊头为拳头中横握一根双头铁钉的叫做禹王开山槊。
这禹王槊不同于其他如枣阳槊、狼牙槊等等以后才演化出来的,它很早就有了的,汉代帝王出行时大都会使用到这种仪仗器具,就连带方天画戟、钺、金瓜等等都是属于非常沉重的仪仗器具,很少有人会用这些做兵器,因为实在很重;但是话又说回来,真的使用这些兵器的武将,往往是勇猛绝伦的猛将,例如吕布使得就是方天画戟。
所以,当曹彰见到典见使得居然是两把短柄的禹王开山槊时,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这种槊全身都是铜或铁打造,没有一点的木头成份,再见典见使将起来,那是上下翻飞,轻松自如;曹彰看他的架式,虽然招式熟练度比不上典满,典弗,但是比之其他三人要高出不少,不愧是典满说得“小武痴”啊,假以时日,其成就肯定能超过典满,估计不会在他老爹典韦之下。
等到典见使完了槊,走到兄弟们之间时,曹彰见到他手上的禹王开山槊,忽然想到家里小校场上没有短柄的禹王开山槊和板斧啊!就问了典见和典佑:“我记得我们府上没有你们使得兵器,你们的兵器是哪来啊?”
典见随口回了一句就把曹彰给噎着了:“校场里面没有我跟佑哥的趁手兵器,我见旁边库房内有长杆的兵刃,我就把杆子掰断了,使来了!”
曹彰知道了,校场旁的库房内放着各种兵器,就连皇宫中祭祀仪仗用的器具也在库房内放着呢(老爹曹操怕放在皇宫内不安全,所以除了侍卫人员佩戴兵器以外,在皇宫内禁止摆放任何兵器,所以这些个仪仗的器具也就暂时先放在了曹府的库房内了!),但是让曹彰噎着的不是指这个,而是因为刚刚说得这种槊全身都是铜或铁打造,没有一点的木头成份,这典见能把硬木杆的板斧杆折断,倒也不算什么,曹彰自认为也能做到,但是把铁杆铜杆折断,这力量曹彰自认为是做不到的,曹彰想:可能就是前面自己在看校场上典家其他几个小子演武时,没注意到典见和典佑在弄这些个兵器。
曹彰顺手接过了一把典见使的禹王开山槊试了试,勉强还能使得动,估计一把也已经有个三、四十斤了,但是自己要像典见那样舞动自如,他还做不到。
不过曹彰也终于有了一个目标了,来到这是时代之后,不管是在“文科”还是在“武科”上自己总是小一辈中最强的(当然是曹彰自认的),但是现在有了一个典见,力量上要比自己还要强,曹彰那种不服输的心态就有些作祟了,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自己比起典见好歹要小上两岁,现在比不上,将来一定要比你强。
不过话也说回来,这么弄了一个上午了,所有人也都累了,曹彰就在府中请典家六个兄弟吃了一顿午饭,就让他们回去了。
典家的六个小子回去以后,曹彰在思量了,三国时代的冷兵器并不象唐、宋时期那般发达与品种多样,看了典家六个小子的兵器演武之后,曹彰也有了一些想法了;
首先是典满与典弗,这两个年纪长一些的,在他们的兵器上已经倾淫了两三年时间了,招式也算得上是大有所成了,目前欠缺的只是一点沙场经验、对敌的杀气以及力量、火候等,不能让这两人的兵器与招式多改变什么,否则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但是牛刚、典存、典佑、典见这四人,一是由于长辈长期不在,没有深入教授兵器,所以他们在自己喜欢的兵器上还并不熟练和典佑在弄这些个兵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