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辩论开始第3/3段
胡昭是来“找茬”的,他落座之后,首先开口了:“老夫子,月前我门下有一弟子前来许昌办事时,听了老夫子的一堂经筵,回来跟我说了说老夫子讲述的一些内容,昭也不知道是这个弟子对老夫子所讲的内容理解错误了呢?还是怎么的!昭觉得很有一些问题,所以,此次昭特地前来许昌向老夫子求证一下!”
老夫子含笑抚须的一股儒家风范的气质对着胡昭点了点头说道:“孔明但说无妨!”
胡昭也是马上直切主题说道:“先前弟子听先生说的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释为……”(具体请见第一卷第四十章,大象不凑字数!)
老夫子点头称:“是!”然后将曹彰之前所说的论证“子贡”等等一一摆设了出来,听得台下众人也是连连点头;由于此时距离秦朝灭亡、武帝独尊儒术也只有几百年时间,再加上始皇帝“焚书坑儒”将孔子的许多书籍全部付之一炬,现在所流传的《论语》等书籍都是后世从民间收集起来以及从孔子住宅(夹壁藏《论语》)中清理出来的文献,所以,没有一种权威性的声音能够完全解释或阐述清楚各种经典;所以,对于孔子书籍抱有各种不同理解意思以及看法的人经常会与不同意见的人进行辩论,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汉朝时期,辩论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到了唐宋之后,关于经典的辩论却少了起来,使得儒家思想越来越腐朽了,正所谓“理越辩越明”!
曹彰在一边听得有些鄙视郑老夫子“剽窃”自己的语句,不过对于老夫子这种知错能改的本性还是非常赞赏的。
最后在郑老夫子的一番言语之后,更说了一点:“孔明,听闻你刚刚移居到陆浑山中之时,看到山野村民因一些琐屑小事而发生争斗,故而才开馆办学,教他们识字、读书,使他们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同时,你还经常跑到深山中对山中居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劝说、化解,很快使这些山中的居民之间平息了争斗。因为你的努力,你的得高望重,教化四方,所以陆浑山三百里山川,如今已经不见了侵害斗殴等不良现象。是否?你想想你这是不是在‘使知之’呢?若是你‘使由之’的话,恐怕陆浑山内依旧是人与人相互间侵害斗殴不断,怨恨越积越深呢?这是圣人的道理吗?”
胡昭被郑老夫子最后这“摆事实讲道理”给说的哑口无言了,老夫子这个人精很会做人,以胡昭自身做的最有“德行”的一件事上来论证自己的“道理”,既能更恰当的说明事实,又能将伤害到胡昭的威望减到最下程度,可见老夫子活了几十岁都不是白过的哦!
胡昭起身说道:“多谢老夫子教诲!这一观点,昭认输了!”
老夫子又说道:“嘿嘿……孔明莫要惭愧!说来,老朽比你好不到哪里去,这番道理也不是老朽自己想出来的!”
胡昭和台下的几百人一听,都惊讶的看着郑老夫子,谁还有能力“教育”这位郑老夫子?
曹彰也是一脸惊讶的看着郑老夫子,难不成这位老夫子真的会把自己说的这些话澄清?这不是掉自己面子吗?
郑老夫子还是面带微笑的看着胡昭,指着曹彰说道:“我之所以会收他为徒就是因为他跟我说了这一番话!”
“轰”曹彰的脑子里面乱了,为什么老夫子会这么说?台下的所有人也都是“轰”来起来,谁也不曾想到,能说出这番精辟讲解的居然会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
郑老夫子看着面容有些呆滞的胡昭说道:“孔明,我知你以前辩论莫有不胜,希望你莫要因此而有芥蒂;孟子云:‘吾善养浩然之气’,这正是我儒家的修身之道,刚才的这些话的确是小徒对我所言,我也能接受,因为他说的是正确的!所以,孔明……”
胡昭听了前半段之后马上打断了郑老夫子道:“老夫子!莫以为昭还是十几年前的那个毛头小伙子了哟!哈哈……昭也已经一把年纪了,怎会介怀这些事情呢?闻得真理,实乃幸事矣,当浮一大白!令徒当真是高足啊!!”
曹彰听了,心中暗骂:靠!你个老夫子,为了使你的忘年交不会对你心生芥蒂,你就这么把我给推了出去!有你这样的师傅吗??
曹彰还没有骂完,老夫子又说了:“的确,我这个学生可以说是我晚年收到的最好的一个学生,他经常有许多奇思异想,会跟我辩论一番,着实为我注释经意有莫大的帮助啊!前几日我们还在为了《论语》中的一段话辩驳呢,不过目前来说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
“哦?《论语》中的什么话?”听了郑老夫子这么一番话之后,胡昭来了兴趣了!
;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