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军事辩难一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备用网址

  一、《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之一》的问题。

  模型一,骑兵队列的参数用的是《六韬》里的记载,而步兵射击阵型用了明朝戚继光的《练兵实纪》,有人据此就认为我用资料有毛病:朝代不同,又增加了火器,明显不精细。

  我要明确地回答,这种看法是现代典型的文科生毛病:不懂如何分析,不知道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区别。尤其是搞历史研究的,纯粹是文字游戏,各行各业各学科的专业知识缺乏,又喜欢搞断代史,美其名曰“研究深、研究透”,其实是盲人摸象。

  在《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之一》里面其实我已经说过,现用的参数是现今能找到的最完全的,所谓战国时的骑兵数据不能与契丹、金、女真、蒙古相比,纯粹是犯了简单比较的错误。因为即使有了马镫、更好的马鞍,也仅仅是骑兵更容易掌握马匹,使得骑兵队形可以更密而已。

  那么,由此推导,也只能说骑兵的突击能力更强,所需要的接敌时间更短,使步兵能从容射击的时间更短。也就是说,这种历史的变化只是改变了结果的量,而没有改变结果的发展趋势,也就是没有改变定性的问题。

  同样,步兵射击阵型也是这个道理,戚继光时,虽然已经在弓箭中杂合用上了鸟铳等火器,但其发射频率很慢、火力密度也堪忧,还没有达到“排队枪毙”时的威力(虎尊炮等散弹虽多,但频率同样堪忧)。西方军事史研究者杜普伊给出了兵器的“理论杀伤力指数”,根据兵器的射程,发射速率,精度,可靠性等,总结出来当时各种,弓弩和火枪的理论杀伤力指数如下:

  长弓:36

  十字弓:33

  火绳枪(16世纪):10

  17世纪滑膛枪:19

  18世纪燧发枪:43

  而火绳枪时代,由于点燃的火绳会火星烧到旁边的火绳枪上等问题,火绳枪手的横向间距常常在0.8米以上(燧发枪时代可以降到22英寸,即55厘米强)。这个间距,与通常弓手的横向间距相等或稍大。戚继光的阵型中,一丈的12人小队正面,通常一次是两只鸟铳齐射,也就是一支火绳枪/1.6米(明朝营造尺一丈3.2米);弓箭少的三人,多的五人,也就是说最密一箭/0.64米。

  所以,综上所述,即使戚继光引入了鸟铳,火力密度也没有相比纯弓弩时代有明显提高。鸟铳真正有的优势,戚继光说的很清楚,命中、破甲、击远,这是建立在明朝兵源堪忧、弓弩手不给力、鞑虏铁甲坚固的基础上的。

  所以,对我的模型一妄加轻视的人,我也同样对他嗤之以鼻。

  二、明末后金兵军事素养和明军比较的问题。

  这几年的皇汉党和粉清党同样可笑。

  (1)后金兵用盾车,或者说明朝称的战车,比明军还精,车、步、骑协同玩得很熟。关于后金和明用战车的历史,有一部论文集合得够详细,就是台湾一个博士的《明代战车研究》。

  徐光启的《略呈台铳事宜并申愚见疏》(天启元年七月)里把后金用盾车野战的事说的很清楚:

  “如近攻辽阳东门,贼来止七百人,车载大铳,我川兵千人逆之。贼发虚铳二次,我兵不损一人,因而直前搏战。迨至二三十步,真铳齐发,我兵存者七人而已。”

  你不要说城门前的野战就不是野战啊。徐光启在后面紧接着就预测了:

  “贼今野战亦不用弓矢远射,骑兵冲突,必置小大火器于前行,抬营而来,度不中不发,如辽阳之法用之。臣不知今之言战者,又将何以应之?”

  事实也是,后金的车炮步骑协同越来越强,在围大凌河阻援时,骑兵、盾车兵联合攻破了张春。后来孔有德等人投降后金后,野战、攻城用大炮更纯熟,甚至可以说超过了明军。

  说道戚继光、俞大猷,我还没见有人比我更懂的,《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三百四十九·戚继光·辨請兵

  【調南兵用車戰】》:

  “或謂車戰宜平原。薊多山險。非車所利。五也。此執方而用藥者。夫以地就車,地不可移。以車就地,隨地得便。古法云: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若使車軌不可方,而騎列不能成,此取敗之道矣。但彼來此往,險則共之,以車塞險,尤為吾利。假如此地可容數車,則數車一營。可容百車,則百車一營。可容千車,則千車一營。隨地為勢,分而不可斷,聚而不可亂。何嘗難于險,而為拘方之器?此五變也。”

  无论是俞大猷的《兵略对》、《大同镇兵车操法》、京营操法,还是戚继光的《练兵实纪》都是有野战各种地形的战法的,所谓车营利平原,只是说最适合,不是说只能够在平原使用。

  (2)明末战场上的侦查战

  最近又看到集体编造《窃明》的公公和白痴窃明粉在炒“,又将何以应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