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论史之宋之衰亡 2第1/2段
备用网址
第二章
前一章提到,中原步骑兵可以用果断快速的冲锋肉搏来打乱草原游牧骑兵的组织,直至取得胜利。关于这一点,有大量的史料可供佐证。第一个,是西汉时的晁错(法家)的《言兵事书》:“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扰乱也。”
后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发家的一个资本,就是幽州突骑。其实,纯步兵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战术原则来达到相同的目标,只要战术安排适当,就能做到。笔者在“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之四(上)”里做过详细说明,并举了西汉李陵、东汉段颎、东汉末麹(音趋)义三个人的战例,其中,又以麹义的步兵阵最为典型:
《裴注三国志》:“英雄记曰:公孙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改易守令,冀州长吏无不望风响应,开门受之。绍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瓒步兵三万馀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馀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馀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义追至界桥;瓒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营中馀众皆复散走。”
关于麹义的这一战在《后汉书》里也有描写,就不重复说。他的战术安排是以精锐的八百步兵为“先锋阵”,并趴在盾下以躲避弓箭,以及为后方弩兵让出射击视界;以一千强弩兵为左右翼和后阵,以数万步兵作大阵为后方主力;然后,等到敌方骑兵冲锋到“数十步”的近距离时,突然强弩齐发,发挥弩的最佳威力,然后果断迅速地实施步兵肉搏冲锋;随后步兵大集团跟进,击垮了公孙瓒的一万余骑兵和三万余步兵。
值得注意的是,麹义击败的,还不仅仅是骑射为主的骑兵,而是有着突击能力的幽州突骑,其成分有汉、乌桓、鲜卑人。这支骑兵的统帅公孙瓒在史书上也是以骑兵突击而著称,在《三国志》和《后汉书》里都记载他“持两刃矛”出击杀贼。读惯了了西方军史的人应该记得欧洲人强调长矛骑兵的难以训练而称赞波兰长矛翼骑兵的事。公孙瓒这种两头都有矛头的矛,自然彰显了其骑兵突击技术的精湛。八卦一点说,赵子龙和公孙瓒对打谁会赢?这还真不好回答。
所以,即使以步兵为主,也是可以用适当的战术组合来击败以骑射为主的游牧骑兵甚至以突击见长的突击骑兵的,这是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十分明了的。这种战术组合,用现代军事语言说就是“有效射程内火力齐射饱和攻击继而迅猛反冲锋”。可是,纵观宋军后来与契丹(辽)、西夏、金、蒙古的作战,就少见这种积极主动、酣畅淋漓的战术。由此而言,说什么“铁血强宋”、“胜率比唐朝高”之类的话,岂不是笑话?所以,有网友就顺着他们的话调侃道:的幽州突骑,其成分有汉、乌桓、鲜卑人。这支骑兵的统帅公孙瓒在史书上也是以骑兵突击而著称,在《三国志》和《后汉书》里都记载他“持两刃矛”出击杀贼。读惯了了西方军史的人应该记得欧洲人强调长矛骑兵的难以训练而称赞波兰长矛翼骑兵的事。公孙瓒这种两头都有矛头的矛,自然彰显了其骑兵突击技术的精湛。八卦一点说,赵子龙和公孙瓒对打谁会赢?这还真不好回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