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曾瑞龙的《经略幽燕》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备用网址

  前言:二月,我为了安抚网友,就把还在秘密写作的《兵家论史之宋之衰亡》发了几章,并同发“上班族”等论坛。新科动漫的“经略幽燕我童贯”说我发的是水贴,要移到灌水区。后来,我又看到在另一个帖子里,他笑一网友智商、看不懂曾瑞龙的《经略幽燕》。我想,那是个什么玩意?于是找来一看,不禁笑掉大牙:这种说书先生的口水,也能叫研究?于是,写下此文,并为本兵家剑客的《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系列做一个总结。

  你要歼灭战,我就给你歼灭战。

  一、研究事物,特别是对庞大的、多要素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基础开始,由微观到宏观,掌握清晰的资料,然后才能从宏观到微观。不能从一开始就从宏观入手,甚至搬一些自己都不懂的名词概念来装点门面。

  对军事技战术乃至军事系统科学掌握的粗疏,必然导致对军事斗争的客观规律茫然无知,直接导致了曾瑞龙对军国大事(以军事斗争为基础之一)理解的轻浮。也就是说,他的理论是空中楼阁,没有专业基础,只是扯淡。

  比如,他在一个论点“崇尚野战取向反映在在兵器的选择上”时,就概略介绍战例,然后总结说:一、宋人的强弩似乎是对付辽军骑兵的有效武器。二、另外一些情况下,也可以看出五代和宋初的军队对近身肉搏的战技也是非常重视的。

  表面上看,这种总结无大错误,但是,它非常粗疏,是破碎的、非系统的、没有深入研究军事斗争核心规律的看法,没有实用价值,一堆废话而已。本兵家剑客早已在“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一、二、三、四(上)”中系统总结过,这就是古代兵家和知兵者在进行敌我基本军备特点比较后,发展出来的“火力齐射”和“短促反冲锋”战术,其中涉及战场空间、距离、时间、有效射程、杀伤力、对战机的把握、战术配合、冲锋的有效性、对敌战斗组织系统的着重打击、合适的追击距离诸要素。对以上战术配合使用得精妙的情况,用现代军事术语来说就是“有效射程内、火力齐射饱和攻击、继而迅猛反冲锋”。

  正因为曾瑞龙根本就是军事外行,他才反复说“五代和宋初军队有崇尚野战的取向”。其实,归根究底,不是那个时代的军队崇尚什么的问题,而是军事斗争的客观要求决定了五代和宋初良将们的选择(后来大名鼎鼎的岳飞也是如此)——这是从几十年实战的血的教训中得出的经验,也与自古兵家的理论和实践相契合,不是曾瑞龙这种“说书先生”式的二道贩子可比。

  更可笑的是,曾瑞龙硬生生编出了“内政导向和野战取向的战略文化的关系”这一命题,把立足于客观实际的军事科学、军国大事,说成了“战略文化”这种包装着文艺范的屁话。

  二、以“火力齐射”和“短促反冲锋”战术为核心的防守反击,是中原军队摆脱单纯守城、打击北亚骑兵有生力量的正确方法,是在遵循军事客观规律下积极主动的战术组合,可以将北亚骑兵对中原地区的破坏降低(相对单纯守城而言),避免落入越战越贫困的境地。这种战法,属于有限使用武力的军事策略,即《孙子兵法》所谓“势险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常人只注意到“节短”和“兵贵神速”,以为是单纯的速战法,没注意到《孙子兵法》是推崇“全胜”的,“节短”之前还有“扩弩”这个长期蓄力的过程。

  (一)、对中原军队与北亚骑兵的长短比较。(之所以用北亚而不用草原这个词,因为北方不止草原,故而北方骑兵集团的来源有游牧和渔猎两大类)

  1、北亚骑兵的基本长处:(古代资料参见注解1)

  (1)北亚集团的马匹在自然条件的锤炼中长大,其体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2)北亚骑兵骑射功夫强,且适应复杂地形。

  (3)北亚骑兵常年经历风餐露宿,比中原人忍饥耐渴。

  2、中原军队的基本长处:(古代资料参见注解1)

  (1)在平原上,中原的轻车兵和突骑兵,对骑射骑兵进行果断的冲锋,则可以冲乱其组织。(即反冲锋战术)

  (2)在长戟兵保护下的强弩兵,无论射击的命中率和射程,都超过北亚骑兵的弓射。(火力齐射)

  (3)坚固的盔甲、犀利的兵器、兵种的配合、机动弩兵的威力、战斗团队的组织,都不是北亚骑兵能比的。(提到弩)

  (4)精锐强力步兵的弩射,既准又狠,北亚骑兵的皮甲木盾不能抵挡。(提到强弩)

  (5)如果北亚骑兵下马进行步战,则短兵相接、近身肉搏,都不是中原军队的对手。(步战武技)

  3、北宋初幽州人宋琪也上书分析过,说明当时契丹(辽)军仍是游牧游击习气严重。(详情参见注解1)

  4、即使宋粉强调重骑兵,但甲骑具装的重骑兵南北朝时就兴盛过,刘裕等人的北伐就不止一次击败过。而且从军事资源的角度讲,游牧民族加强重骑兵,是把战争资源的比拼,从马匹向金属冶炼能力、肉搏能力、伤亡承受力倾斜,这是在向中原民族的优势比拼。所以南宋吴玠、吴璘兄弟就讨论说,其实在重甲、弓矢方面,我们比金军强。

  (二)中原军队应以有利地形为依托,以城池为基地,采取防守反击来打击北亚骑兵的有生力量,努力把战争损失降低。

  1、为什么要依托有利地形?

  军事斗争是在客观世界里进行的,诸兵种、诸战争要素也受客观世界限制,在立体作战不发达的古代,尤其依赖有利地形。不仅如此,为军事斗争提供战争资源的各种活动,也是依靠地利完成的,无良田则粮食恐不足,道路崎岖则后勤运输困难,等等。(古代资料参见注解2)

  2、依山傍水是对中原军队有利的地形。

  前面(一)里面已经提到,中原军队有五个基本长处,其中,步兵的远程火力打击、近战集团有组织肉搏,都是长处。从兵源上说,中原步兵资源最丰富,车骑居次,所以对步兵有利的地形是首要考虑。而步兵利于山地、丘陵、水网地带,即地形不利于骑兵、车兵活动的地区。(古代资料参见注解3)

  所以,先秦兵书《六韬·犬韬》说:“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强火力轮射,坚固步兵阵迅猛肉搏)

  依山傍水地形的另一个有利之处是,它限制了骑兵集团的机动,可以保护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的侧翼和后方(背靠城墙也能保护后方),使中原军队能集中力量应对敌人骑兵。《孙子兵法·虚实篇》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我专而敌分”,正是这个意思。

  (1)因此,就中国燕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地形来说,以西面太行山脉为依托、以发源于高原的诸多水系为畔的北京、保定、望都、定州、新乐、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鹤壁一线,是防守反击条件最优的地区。(有军事地图的用,没有的,用google地图查看)

  在失去幽州(以北京为核心)的情况下,易州、保定——石家庄一线,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这是从北京小平原进入河北大平原的口子,宽度最小;二、保定正东面尽头就是天津东面的渤海湾,其南面就是黄河入海口(北宋时北流口),入海口南面就是沧州,属于不利骑兵的海边盐碱泽区;三、保定——石家庄一线西面的太行山脉向西内缩,有曲阳、行唐、灵寿等县可以聚兵、练兵、屯粮;四、太行山西面的山西太原等地,可以给该地提供后方支援。

  保定——石家庄一线,在唐、五代和北宋被称为“镇、定”,“定”就是定州为核心,“镇”是以石家庄北的正定为核心。所以,当时这两个军镇是抗击北亚骑兵集团的重中之重,能力强的王朝,在此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要在黄河边重兵堵击北亚骑兵集团;能力最差的,就会被敌方打过黄河、入侵到河南。

  这种军事战略的表现,就是中原军队以有利地形为依托,以城池为基地,采取防守反击来打击北亚骑兵的有生力量,努力把战争损失降低。而由于河北平原中部一线地势平坦、很利于骑兵,所以黄河北岸的澶州一线,是中原军队防御北亚骑兵集团从中路侵入河南的最后防线。这也是后晋出帝石重贵到宋真宗时期一贯的军事战略部署。这种部署,在东汉对乌桓鲜卑时和南北朝时期就出现过雏形。

  故而,五代到北宋时,这一线是一些著名战役发生的地方,这是由军事战略地理和中原军队能采取的正确战术所决定的,是客观的,其它的,都不是重点。曾瑞龙在“前沿防御”、“弹性防御”、“纵深防御”上扯了半天,都是废话。其“五代末至宋初,防御形式改变”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中原军队的核心战法一直都没变。也许,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借用的这三个名词——来源于美国人爱德华·勒特韦克写的《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一书。

  3、在有利地形上进行的防守反击,是打击北亚骑兵集团的有效手段

  (1)为什么要防守反击?为什么不完全死守城池和堡垒?

  利用步兵在坚固的城池和堡垒中进行防守,用强弩等武器打击不能冲上城墙的骑兵,固然是自保的手段。但是,这等于是把战场、乃至整个地区的控制权交给了敌方。

  这样一来,北亚骑兵集团可以肆意蹂躏城池周围的乡村,掠夺物资和人口、破坏生产,掏空防守方的战争资源。这与“农村包围城市”异曲同工。

  所以,如果中原军队不进行有力的防守反击,会落入坐以待毙的境地。

  (2)火力齐射和短促反冲锋,是防守反击的核心战术。

  前面提到过,中原军队的步兵集团有远射优势、近战肉搏优势,中原轻车、突骑兵在平原上对游击骑兵有冲锋肉搏优势。那么,一个自然的想法产生了:能不能把以上两种优势综合起来?

  答案是肯定的。本剑客早在《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系列中系统阐述了这种战术组合,并在《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之四(上)》里列举了历史战例和古代兵家理论。(详情参见注解4.)

  这种战术组合,做得好的情况就是“有效射程内、火力齐射饱和攻击、继而迅猛反冲锋”。《孙子兵法》说: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有人怀疑步兵短促反冲锋是否能捕捉到敌方骑兵,其实从战场动态发展就可以看到:首先,敌方骑兵朝向我方步兵冲锋;二、我方弓弩兵利用射程优势打击敌方骑兵,如果敌骑就此败退,自然用不着反冲锋了;三,敌骑不退,继续朝我方推进,开始骑射,我方继续用弓弩猛烈还击,如果这时敌骑败退,也用不着反冲锋;四、敌骑继续朝我方运动,距离拉近到50米甚至30米内时,我方步兵迅速发动反能力最差的,就会被敌方打过黄河、入侵到河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