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曾瑞龙的《经略幽燕》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其实,这都是军事斗争乃至国家间竞争的客观需要。明朝名将戚继光是一位从团级军官成长为十几万大军主帅的将领,他的履历完整,其兵书著述丰富,可以为世人提供军事斗争从小到大的客观规律。

  戚继光在最早的《纪效新书·十八卷本》里说过:“按照我这个职位,本是一参将等级,所以我所思考的,不超出训练指挥三千兵马的兵法范围;宁肯言语粗鄙不完美,也要求得实在的效果;不敢粉饰语言写繁琐的文章,做些表面的虚文。”

  1、戚继光在首先选兵时,就提到:“义乌人的本性介于机诈和勇锐之间,尤其有血气之勇。虽然冲锋时比处州人胆小一些,但能够连续作战,同一场战斗中还能奋勇反扑。(故而戚继光选择了招募义务人练兵)绍兴人就难训练,心思伶俐,见敌就走,敌人撤退就追,敌人返回又退,反正就是不短兵肉搏,只愿意干守城、扎营的劳动活。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但是,武艺高只能给本身就有胆气的人增加胆量,不是说懦弱胆小的人只要练好一种武艺就能立刻胆大起来。只有平素就有胆气的人,加上力气大、高大壮、伶俐,再加以练习武艺,这是锦上添花,不可多得的人才。”

  (1)所以,基层兵将的首要特性,就是要勇敢,有胆气。

  (2)其次,要练习武艺。戚继光说:“你们既无躲身的法子,又不想学习武艺,不是与性命有仇的人、不是呆子,又是什么?”

  先秦《孙子兵法》说:“兵无选锋,曰北。”

  2、戚继光后来到北方统领十几万(约十六万)大军时,写下了《练兵实纪》,《练兵实纪·严节制》里说:“兵法的节制有二种情况。用数十百人随意野战,势如风雨般快速,来不及由主将赏罚管理,只能由领头的人一语传呼命令,这种情况,没有通常的节制是可以的。但实际上,这就是临阵将领的节制。如果用数万之众,在堂堂原野之间,就要求法明令审,行动和停止都有规则,使得强者不能独自进击,弱者不能独自后退,整个大军静时如山岳般稳固、不可动摇,动时如江河般汹涌、不可阻遏,即使乱了还能回复完整,百战不殆,握定胜算,以组织完整、打不烂的军队击败敌人。所以,离开了节制必不能成强军。”

  3、戚继光在《练兵实纪·储练通论》里说:“哨官以上,弓马技艺,都是次要的,不能放在首要位置,但也必须有一项武艺,然后以此为保障,可以临阵当先。而且在平时教练时,必须知道一项武艺的长短处,才可以教人。能够遵从主将的命令,能忍受下面军士的抱怨,不贪图士卒的钱财,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又略识文字,有上进心的,就大致可以担任千人之将了。”

  4、由以上三点可知,基层的军事要求,就是勇敢武艺高,而遵守纪律是基本的军规,都是军事斗争的客观要求,是统一的,两者之间不是矛盾。曾瑞龙在“个人战斗”中说五代到宋的“好勇斗狠”,是与更上层次的矛盾,是一种“战略文化落差”,根本就是军事外行的话。而且他还举些骑兵将领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更是将骑兵指挥要求飘忽机动、果断触突、灵活进退的客观规律置之脑后。

  (二)、在战术和战役组织上,前文已经大篇幅论述过,防守反击的原则是中国军队的客观理性选择,客观基础是地利、城池、军事优势、正确的战术选择,军事理论的核心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此基础上,做到“势险节短”、“兵贵神速”。

  曾瑞龙在“战略文化”概念中说五代到北宋的战术是“崇尚野战”、战役法是“先发制人、纵深突破”、崇尚“急促战役法”。本人已前文已经证明过,这是对古中国军事思想的曲解,历史事实也不支持他的观点。曾瑞龙根本就没弄懂军事史,举的例子更是自相矛盾,比如:

  1、五代时王晏球的定州之战,并非曾瑞龙以为的“野战取向”(崇尚野战取向反映在近身肉搏)。

  本剑客在《兵家论史之宋之衰亡》里一开始就介绍过王晏球这一战,综合《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王晏球的原部署是以城池为基地建立防御,曲阳之战是被逼迫的遭遇战。过程如下:

  战役第一阶段:天成二年,王晏球被封“北面行营副招讨使”,带兵戍守满城(今保定西北),在定州东北面。定州王都遣人招诱北方的契丹,契丹主遣秃馁带万骑救援王都。晏球升任“北面行营招讨使”,他得报秃馁兵将要袭来,就留“宣徽南院使”张延朗屯守新乐城(定州西南),自率兵在望都城阻击契丹兵马,防止契丹军与王都军会合。(望都在满城西南,定州东北)

  战役第二阶段:而契丹军从其它道路进入定州,与王都军合流,出其不意地击败南边新乐的张延朗军。张延朗大败,收拢剩下的部队,向新乐西北面的曲阳城进发,以求和王晏球军会合。王都率军乘胜追击。

  战役第三阶段:王晏球率军从望都向西南方的曲阳撤退,行进到曲阳城东北的河边时(长星川),刚刚坐在马扎上,准备指麾军队渡河进入曲阳,而这时,王都和契丹联军就追杀(张延朗)到了。王晏球与左右十余人连发箭射击,才将王都军的前锋击退。这时,双方的后军都到了。王晏球战在高冈上(嘉山),命令诸将都收起弓矢、用格斗兵器,敢于回头看的人,斩。于是,符彦卿以左军从左攻,高行珪以右军从右攻,中军骑士抱着马项持剑冲入敌军。王都和契丹联军于是大败,从曲阳至定州,横尸弃甲达六十馀里(定州在曲阳东南)。王都与秃馁逃入定州城,不敢再出来。

  战役第四阶段:契丹主又派遣“惕隐”特哩衮以七千骑增援王都。这时,天下大雨(地形、路况更不利骑兵),于是王晏球出军在唐河击败特哩衮军,追击至满城,斩首二千级,获马千匹。”

  战役第五阶段:随后,王晏球进攻定州,长时间都不强攻。后唐明宗几次派人催促他快点破贼。王晏球认为不可急于攻击。他手下的偏将硃弘昭、张虔钊等人宣布道:“晏球害怕了!我们要执行皇帝的命令,攻城。”于是,他们驱兵进攻,结果,果然战败,死伤三千余人。于是,诸将不敢再说进攻。王晏球于是就让士卒休养恢复,用周围三州的赋税做粮饷,并把自己的俸禄私财都用来买牛肉酒菜,犒劳将士。围城日久,城中的王都军粮尽,于是先放出居民万余人,几次和契丹将秃馁商量突围逃走,但是没能成功。最后,王都的手下马让能献城投降,王都**而死。

  (1)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王晏球无论从军事素养到临战指挥,都是持重的将领,并不崇尚“速决战”。曾瑞龙不详查整个战役的经过,轻浮武断地理解其战术战略,是一种“说书先生”的行为。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说得清楚:“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而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

  《旧五代史》也说:“晏珠能与将士同其甘苦,所得禄赐私财,尽以飨士,日具饮馔,与将校筵宴,待军士有礼,军中无不敬伏。其年冬,平贼。自初战至于城拔,不戮一士,上下欢心,物议以为有将帅之略,以功授天平军节度使。”

  以上都说明,中国古代兵法,以及举朝君王文臣最终认可佩服的兵家理念,都不是速决,也不好杀,更不是野战,而是“全胜”。

  2、曾瑞龙举的阳城之战的例子,也是错误的。《资治通鉴》记载:

  当时后晋军会集于定州,然后沿石家庄——保定一线向北收复满城、遂城,撤退到虎北口的耶律德光闻讯,率军八万骑反扑。

  后晋军退守泰州。后晋军到泰州(保定市东北马庄)的第三天,契丹军前锋赶到。

  契丹军前锋到的第二天,后晋军退守阳城(今保定市南的清苑县东壁阳城村)。契丹军前锋跟随。

  第二天,契丹大军到达阳城。后晋军与之交战,击败契丹军,追击十余里,契丹逃过白沟而去。

  前次契丹大军到阳城的第三天(即两天后),后晋军结陈向南撤退。契丹军又返回包围后晋军。后晋军诸部合力战斗,边打边走,当天,才走十余里,人马饥乏。

  离开阳城的第二天,后晋军走到白团卫村,埋鹿角建营寨。契丹军布置几重包围圈,又派奇兵绕到寨后断粮道。这天晚上,东北风大起,破屋折树;营中挖井,才挖到水,旁边的土就崩了,士卒取泥水,用布帛包起来绞出水,然后饮用;因为取水慢,人马都比较渴。

  到了第二天天蒙蒙亮的时候,风更大了。契丹主耶律德光坐在奚车中,命令手下道:“晋军都在这里了,应当全部歼灭他们,然后南取大梁!”于是他命令重甲骑兵下马,从营寨的四面拔鹿角进攻,准备步战肉搏进攻晋军,并且顺风纵火扬尘以助涨其声势。

  后晋军军士都愤怒了,大呼道:“都招讨使为什么不用兵,难道要士卒们等死吗!”诸将也都请出战,杜重威说:“等风小一点,再看可不可以。”

  马步都监李守贞曰:“彼众我寡,风沙之内,一旦打起来,双方都看不清对面有多少人、主力在哪里,所以用不了计谋,只有力斗者胜,这大风是天助我也。要是等风停了,敌人看清了,我们恐怕就被杀光了。”于是马上叫道:“诸军一起出击杀敌!”又对杜重威说道:“您善于防守,我就用中军决死冲锋罢!”

  马军左厢都排陈使张彦泽召集诸将问计,都说:“北虏得风势,等风向变了再交战比较稳妥。”张彦泽也这么认为。

  诸将退下,马军右厢副排陈使太原人药元福独自留下,对张彦泽说:“现在军中已经很饥渴,如果等风向变了,我们就都被俘虏了。敌人以为我们不能逆风作战,那我们就应该出其不意突然袭击,这就是兵家诡道。”

  马步左右厢都排陈使符彦卿说:“与其束手就擒,还不如以身殉国!”于是和张彦泽、元福及左厢都排陈使皇甫遇,率领精骑兵出营寨西门反击契丹军,其他诸将跟随出击。(注意:东北风下,向西进攻是顺风!)

  契丹军退却数百步。符彦卿等人对李守贞说:“接下来,是带队在营寨边来回扫荡防守?还是一直向前冲锋,以最终获胜为准?”

  李守贞说:“战事进行到这里,怎么可以回马!正应该趁敌人败退,长驱取胜,不给敌人喘息的时间!”

  于是符彦卿等人继续跃马冲锋追击。风更大了,吹起的沙尘,让天地如夜一般。符彦卿等人率领万余骑横冲直撞,杀入契丹军中,杀声震天。契丹军大败而走,如同山崩一样溃败,不复组织。

  这时,李守贞也下令步兵拔出营寨边的鹿角,出去战斗。于是步骑联合冲锋,追击契丹败军二十余里。

  契丹的重甲骑兵由于已经下马,仓皇之中不能重新上马,只有丢弃马匹和盔甲兵器。契丹散卒到了阳城东南的河边,才稍微恢复阵列。

  这时,杜重威说:“贼已破胆,不能让他们重新集结列阵!”于是派精骑冲锋,把契丹军彻底打败。契丹败军都渡河而逃。

  契丹主耶律德光乘坐奚车走十余里,见追兵快追上了,马上抢一头骆驼,骑着逃走。

法》说:“兵无选锋,曰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