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独创挖地法第3/3段
心里一算,光是来回的路程每天就得四个多小时。一天之中,就算白天全部拿来干活儿,也就才十个小时左右,减去四个小时赶路,还能剩下多少?看来这是一场“持久战”,得做好充分的后勤准备。
来回盘算了一阵,刘振华对机枪手说道:
“你派上一个班的战士回营地,把剩下人的铺盖全都哪来。另外再让炊事班的小家伙儿背一口锅的,带上粮食也赶过来。咱们得在这里驻扎一段时间了!”
机枪手立马让排里身子骨最壮的战士临时拼凑成一个班,回营地去搬运辎重。临出发,刘振华又叫住班长,交代道:
“你回去之后要找到教导员,汇报一下这里的情况。那边就让他负责了,我在苇子滩蹲点,把这边弄利索,好迎接军区派来的同志!”
驻扎在这里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要是重新挖地窝子的话,定然是来不及。
刘振华看着密集的苇子,忽然想到可以就地取材,用这些苇子来搭建营房!
这样既能解决住宿的问题,还把土地清理了出来,一举两得!
安排战士们一字排开,女兵们也混编到机枪手的排里。
为了干的彻底,不再反攻,刘振华要求必须把苇子根也全部挖出来。这样上面可以用来搭建营房,下面的土地也能跟着完成平整。
没想到这淤泥地和胶水一样,坎土曼挖下去,费好大劲才能拔出来。女兵力气小,赵明霞好几次都没能一口气顺利拔出来。没挖几下,双手就打出了血泡……
“大家先停一下!”
见状,刘振华赶忙喊停。
这样下去可不是个事儿!
战士们损耗太大,但苇子滩却纹丝不动……
机枪手也抱怨这种有力气但使不上劲儿的感觉太憋屈了,没一下都多耗费时间不说,还浪费了比平时多好几倍的力气。
“咱们先归纳一下问题。这个芦苇滩的地,主要就是水分大,粘性太强。农具容易脱手,耗费力气的同时,还会打起水泡。初次之外,还有什么?”
一名战士举手说道:
“营长,还有就是这苇子根太深了!就算每一下能挖进去,也得好几下才能挖到底。而且它门互相之间还连在一起,不彻底挖透,根本拔不出来。”
另一名战士跟着说道:
“就是!而且苇子叶跟刀刃一样,稍不留神,手就被划破了!”
刘振华听完大家的意见,便号召群策群力,讨论起来对应的办法。
关于苇子叶割手的问题,倒是好解决。只要在拔起苇子杆的时候,把帽子垫在手掌心,就能保护住双手。
但如何能用巧劲把苇子的根系更轻松的挖出来,却是个大难题……
不得已,刘振华又扛着坎土曼,淌进苇子滩里,挖开了几根,把淤泥下的根系探了探究竟,忽然发下一个妙招!
“你们来看!”
战士们围上前来,看到刘振华现在苇子根部中间的位置用力挖了一下,拔除坎土曼后,又在它的左右各挖了一下。这两下用力不大,并且坎土曼入地有一个切入的角度,并不是直挺挺的下去,这样拔出来也更加轻松。
三下挖完之后,淤泥上留下一个清晰的三角形印迹,把这根苇子团团围住。
“看出来什么窍门没有?”
刘振华颇为得意的问道。
机枪手看了半天,只觉得坎土曼在淤泥上留下的痕迹怪好看的!但这肯定不是营长的意思,要是说出来,肯定挨骂。
等了半时天,也没人看明白其中的明堂,刘振华只好自己解释起来:
“这第一下,先把苇子根部挖松动,然后左右各来一下,把和它相连的根系砍断。在用帽子垫着手一拔,这不就出来了?比前面轻松多了吧!”
众人一试,果然省劲儿了不少。
但人一多,刘振华也发现这个方法有个弊病。
那就是需要大家配合的极为默契,左右两边下挖因为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不留神就会伤到旁边的战友。所以众人需要协调好节奏,方向一致。
不过这个弊病对于训练有素的战士们来说不算什么问题。
只要拿出队列训练时的整齐划一,再从机枪手这个排长开始,逐级往下,轮流喊着号子,固定好节奏,就不会出现伤人的问题。
经过测算,苇子滩上一个小时的功夫,大概是平底的三分之二左右。这个效率虽然不高,但已经比刚开始的笨办法快多了!
说不定赶在军区的通知到来之前,刘振华等人就能把这片苇子滩全部规整出来。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