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旱灾第2/2段
黄庸苦笑着道:“在我宋国的粮商不少,但是一时半会也拿不出这么多的米粟供给灾民的。而且他们商贾的本性都是逐利的,碰上这种大灾荒的年月,恐怕各地的粮食会奇货可居,将粮食囤积起来等到必要的时候再哄抬价物,他们里面很多人是宁愿米粟烂在仓库里,也不愿意拿出来买给国家赈灾的。毕竟这样获利不是很高。”
子偃也想到了这一点,气得不行,不过他知道这个时候再怎么气急败坏,暴跳如雷都是没用的。
赈灾的事情太重要了,乃是国本,让这么多受灾的黔首忍饥挨饿,最后死去,先不说会让他宋君偃失了国中臣民的心,也会让宋国的国力受挫,在日后的争霸战争当中无以为继的!
睢阳郡、淮北郡的黎民百姓可都是老宋人,心向公室的。他们若是死光了,那么宋君偃仅凭剩下几个郡的人口,再加上其中大部分的老百姓还是民心未附呢,这样他拿什么去跟列国一决高下?
“哼!这些该死的商贾,一股子铜臭味,活该千刀万剐!”宋君偃冷哼了一声,随即他又不得不问道,“能收购多少口粮就收购多少口粮!寡人即刻草拟诏书,让我宋国境内都张贴告示,举国上下,不管谁的家中有余粮的,寡人统统收购了!而且出的钱币翻倍,有不满意的,可以跟当地的官吏商榷!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征集足够的口粮给予灾民!”
“君上爱民之心,臣等不胜戚戚。”黄庸心里也很欣慰,旋即又想起了几个办法,不由得说道,“但这样一来,只能解决燃眉之急,灾民最根本的口粮问题还尚未得到解决。”
“相国有什么对策都说出来吧。”
黄庸躬身道:“臣以为可以跟赵国、楚国借粮。赵国与楚国都是我宋国的盟国,知道利害关系,只要君上修书一封,向赵楚借粮应该不难。”
宋君偃颔首道:“赵国那里寡人是可以借来粮食,但是楚国恐怕不行。寡人听闻楚国的上蔡、零陵、桂阳、上庸、宛城等地都遭受了百年难遇的水灾、旱涝之灾。以楚国雄厚的国力可以支撑过去,可是再借给我们宋国粮草只怕是不行。”
黄庸听到这话,暗自思衬了一下,说道:“那么君上能否向鲁国、薛国、滕国和卫国借粮呢?”
宋君偃摇摇头道:“向他们借粮很容易,但是借不了多少。”
“可否向魏国、韩国借粮?”
“魏国恐怕不会借粮给我们宋国,至于韩国,没什么交情,但可以一试!”
这样就很麻烦了,黄庸又道:“君上,你看能不能让人扮作粮商,带上重金前往各国收购粮食?”
“粮食本来就是稀罕的东西。在这种灾祸不断的年月里,寡人唯恐各国的粮商都开始囤积米粟,以为居奇,而且与我们宋国关系不好的魏国、齐国可能会直接下达命令,防止粮食被我们宋国的商贾收购。”
“这……”黄庸也感到事情很棘手。
宋君偃幽幽地叹了口气道:“今年不是一个好年景,天下列国的粮食都欠收,就算赵国能借粮,也借不了多少。若是天降甘霖就好了……”
回复书友建忠靖国:以工代赈是必须的。总不能养着一群闲人吧?容易起叛乱,就像后世的宋朝,把青壮都招为厢军一样。
实施以工代赈政策可以同时达到三个目标:
第一,通过组织赈济对象参加工程建设,使赈济对象得到必要的收入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达到赈济的目的。
第二,在政策实施地区形成一批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发挥作用。
第三,可在一定程序上缓解政策实施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工代赈具有“一石三鸟”之功效。同时,还可以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摆脱“等、靠、要”等消极意识。
在战国时代,也是为了防止黔首去别的国家生存。
而且国家要兴修水利,这些就是廉价的劳动力!
本章完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