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强国之道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但是,此时的大明储君朱允炆却对此忧心忡忡,本来有一个实力强大,有勇有谋的燕王就已经让他寝食难安了,现在又多了一个雄才大略的肃王,这让他如何睡得着觉。

  李景隆早已经接到了朱允炆的秘密旨意,让他想方设法限制肃王的发展。

  但是,李景隆也知道,肃王是个十分精明的人,自己又在他的手底下工作,若是故意给他出馊主意,肯定会被他看出来,到时候,自己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此时的李景隆便选择了沉默,先不发言,先看看形势,看看能不能钻个空子,既向朱允炆表了忠心,又不给朱桂留下什么把柄。

  朱桂问完之后,王府的长史魏延嗣首先站出班来,向朱桂作了一揖,道:“启禀殿下,前两日,殿下和臣讨论过派王府的文官到青海五郡去担任郡守、县令等官职。臣深以为然,现在臣已经选派出了一批人,正等着殿下批准。

  不过,我肃王府的文官本来就很紧张,现在要是在分出去一批,那臣的手头就更紧了,所以臣建议殿下在选拔一批文官来进入王府,先让他们担任一些不太重要的职位好好培养一番,等他们历练了出来,也可以到地方任职。

  现在,不光是青海五郡,我们原来的河西四郡人口也是越来越稠密,光靠之前的卫所已经很难在管理了,迟早也有设立理民的机构,这些官员将来都可以从王府中选派,所以臣建议殿下早做准备。”

  魏延嗣之前是小看了这个肃王,他原本以为这就是个异想天开的皇二代,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表面上不显山不露水的肃王竟然是个胸有丘壑之人,短短的这些日子,竟然干了这么多大事。

  解决肃藩粮食问题,败瓦剌,平青海,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大书特书了。

  魏延嗣忽然觉得自己跟着朱桂干也很不错,说不定将来还真能成就一番功业,在史书中留下一笔。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朱桂永远是个藩王,那他也不吃亏,他的职责本来就是辅佐朱桂,替他尽心尽力地谋划不是什么错,即便是老朱也不能说他什么,说不定还会因为他干得好而把他调到朝廷里。

  所以,不管怎么算账,他尽心尽力地辅佐好朱桂对他来说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因此,魏延嗣此时是真心想要辅佐朱桂成就一番事业,刚才的一段话,都是他苦苦思索良久之后才决定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代表了他对朱桂和肃藩的忠心。

  朱桂听完不由地缓缓点头,笑了一下,称赞道:“魏长史所言甚是,凡治国者必以人才为先。不选贤才而希望国家大治的,寡人从来没有听说过。

  之前,寡人刚刚就藩,我肃藩的粮食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人口稀少,强敌环伺。寡人一心一意都在想着我肃藩如何在这虎踞龙盘的河西立足。

  现在,我肃藩的粮食问题已经解决,外部环境也变得很宽松,可以说已经站稳了脚跟。我们又打下了青海,将领土面积扩展了数倍。

  我们现在要考虑的问题不光是如何立足了,还要考虑今后如何使得肃藩的统治稳固,如何发展肃藩,这个时候,选拔贤才就成了重中之重。

  所以,寡人同意魏长史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而且即便不是我肃藩的人,只要有才华,只要肯为我肃藩效力,寡人也一样会重用。”

  肃藩的文武听到朱桂的这番话,都感觉到了他孜孜求治的决心,纷纷向朱桂下拜道:“臣等尊令。殿下高瞻远瞩,实乃是贤明之王。”

  朱桂没有理会众人的奉承,接着说道:“但是,我们又该如何选拔人才?这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还请各位臣工畅所欲言。”

  自隋唐以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最主要的就是科举制度,但是,老朱登基之后,不拘一格,他认为那些饱读诗书的人虽然也有大才,但是往往是书呆子比较多,缺乏实干的才能,因此在选拔人才方面,也不光是依靠科举制度。

  明朝初年,有一个粮长干活十分实在,每次都可以按期将粮食缴纳到京城,从没有延误,也从没有缺斤少两,老朱对他就颇为欣赏,提拔他做了官,最后那msp;我们现在要考虑的问题不光是如何立足了,还要考虑今后如何使得肃藩的统治稳固,如何发展肃藩,这个时候,选拔贤才就成了重中之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