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踏上归途第1/2段
杜松看着火流星那潇洒的背影,咽了一口口水,眼巴巴的看着龙岩峰,说:“公公,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龙岩峰打断:“想都不要想!”
杜松委屈:“我连话都没有说完,你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
龙岩峰说:“不用听你把话说完我也知道你在想什么,无非就是想要这匹漂亮得不像话的马嘛!我告诉你,想得美!”
杜松:“”
死太监,你再这样我们朋友都没得做了!
在那个倒霉的钱庄掌柜狂揉心窝、捶胸顿足中,龙岩峰心满意足的和马伕们一起赶着这上千匹马踏上了归途。
在路上,吴老汉等人告诉他,整个马群连马驹在内,共有九百七七十匹马,其中公马三百八十八匹,母马四百零三匹,马驹一百八十六匹。没有老马、弱马,老马弱马早就死清光了。关中唐马一大特点就是高大,别说成年的公马了,哪怕是半成年的母马,也比边军骑兵现在用的马要高出一掌甚至两掌。
“这些马的血统可以追溯至隋唐,每一匹都高大健壮,骨干精坚,负重数百斤依旧能奔走如飞它们更勇敢无畏,遇到虎狼也敢扬蹄便踢,跟它们斗个你死我活!”吴老汉感慨地说,“试想,如果大明能拥有几万匹肩高十五掌半以上的唐马,拉出一两万铁甲骑兵,什么鞑子打不垮?可硬是没有人愿意花时间花钱来培养唐马,宁可花大把大把的银子从鞑靼人那里购买矮瘦如驴的矮脚马!”
龙岩峰问:“在关中,像你们这种专门养唐马的养马场还有多少个?”
吴老汉说:“怕是一个都没有了,我们这个养马场是最后一个饲养唐马的马场了,以后再想买到唐马,就只能到农户家里找啦!”
龙岩峰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养唐马?”
吴老汉说:“还能为什么?唐马吃得多呗!”
龙岩峰:“”
这理由是不是太过强大了点?
关中唐马是中国目前少有的高大马种,肩高普遍要比蒙古马高出两掌甚至两掌以上。长得高大,吃的自然也就多,一匹蒙古矮脚马一个月有一百斤豆麦和二十来束草料就够了,可关中唐马不行,它起码得多吃一半的豆麦和草料,饲养成本自然更高。于是,这些从隋唐盛世延续下来的优秀战马被嫌弃了,大明宁可让骑兵骑着矮瘦如驴的矮脚马去打仗也不愿意向骑兵提供跑得更快、耐力更持久、冲击力更猛的唐马,理由是饲养成本高。
明朝的历史就是一部劣币驱逐良币的历史,关中唐马的落寞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缩影而已。
“应该还有不少人养唐马吧?”他问。
一位年纪跟吴老汉差不多的马倌说:“还是有不少的,关中、山西甚至河北人都爱养唐马,只是唐马饲养的成本确实比较高,平民百姓就算养也只能养几匹,不敢多养,否则就吃不消了。”
龙岩峰习惯性的捏着下巴,沉吟不语。
他打定主意了,回到京城之后一定要建议那个猪头皇帝给自己打钱,到山西、河北和关中收购唐马,用这些高大的唐马组建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
从耀州到榆林足有七百余里,龙岩峰他们赶着这一大群马走了差不多十天才算回到。不用说,这一大群唐马现身榆林,马上就引起了轰动,榆林军民万人空巷而来一睹关中唐马的风采,对着这些神骏的马赞不绝口。一打听,他们惊愕地得知,这些马都将成为那四百名有幸被选中的少年的座骑,于是
所有没有被选上的人感觉都不好了,跟吃了十斤柠檬似的,酸得牙都软了!
再酸也没用,谁叫他们没有被选上呢?只有流口水的份了。
龙岩峰在大出风头之余也有点担心,那个猪头要他在六月上旬之前回到京城,算一算,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得赶紧回去了。那些成年的唐马他肯定要带回京城的,至于那近两百匹小马驹,暂时没法带,他跟杜桐商量了一下,决定暂时将这些小马驹寄养在榆林,过上几个月等这些小马驹长大了再派人过来将它们带到京城去。杜桐自然没有意见,榆林一带有的是草地,不就是多了近两百匹小马驹嘛,算个啥?
安置好那些小马驹后,龙岩峰便让那四百名被选中的少年在三天之内准备好干粮和盘缠,三天后就要启程了。
于是,接下来的三天里,榆林及周边有七百余里,龙岩峰他们赶着这一大群马走了差不多十天才算回到。不用说,这一大群唐马现身榆林,马上就引起了轰动,榆林军民万人空巷而来一睹关中唐马的风采,对着这些神骏的马赞不绝口。一打听,他们惊愕地得知,这些马都将成为那四百名有幸被选中的少年的座骑,于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