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形势需要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王达民昏睡期间,车候在瓦桥关同样英勇抵抗。

  最惨烈的战斗却并不是争夺瓦桥关,而是瓦桥关东北的一座小桥。原本这坐桥并不重要。

  从北面过来,进过这座小桥之后还是得转头走瓦桥,才能通过九河流域。

  这个九河交错地方,对契丹骑兵来说就是个噩梦,河网密布,河泥淤积。

  但是白沽河之战,尸体堵塞了河道,竟使下游支流延津河露出了浅浅的河床。而且延津河床居然是坚实的盐碱地,这条段河床通路就是这座距离不远的小桥。

  契丹斥候率先发现,之后不久撤退的那个排的一名士兵也发现了。这个排的排长当机立断,就地组织防御。

  契丹人为抢夺这座小桥,投入了5万铁骑和30万奴隶军。

  接到报告的车候立即派出1个连急行军去支援,随后亲自带重炮连前往增援。

  第一支增援部队到达时,那个排的士兵已经只剩下3人。

  耶律德光亲率契丹王庭帐兵,集群冲锋,这个新加入的连队,用手雷破坏了桥面,才幸运的免遭覆灭,

  契丹还不甘心,弓箭手向阵地倾泻箭雨,逼迫奴隶兵涉水过河。

  战士们冒着箭雨进行还击,直到重炮出现在战场上,契丹人扔下4万尸体在炮声中狼狈而逃。

  因为有了2处地方要守,车候和二营打得非常艰苦。

  最后实在兵力越来越紧张,车候用1万斤炸药把盐碱地炸出大缺口,把延津河水引入进去,然后放弃了这个缺口。

  契丹人一面不计代价的强攻瓦桥,一面分出5万轻骑用2天2夜绕过瓦桥,南下横海镇。

  另一面退回太原的赵普在石敬溏的安慰声中,开始修整军队同时以耶律德光的名义,催促云州的慢慢脱大酋马上出兵南下。

  为了减轻瓦桥关的压力,以及补充瓦桥关消耗。王达民决定派出新改造的20条炮舰北上支援,龚得海指挥这些加装了蒸汽机的机帆船,由渤海白沟河河口进入战区。

  而横海与瀛洲之间弧形堡垒群正在紧张加固。不过南下的契丹骑军并未从这个防线突入。而是从横海最西边的景州进入成德的冀州大平原,随后失去踪迹。

  参谋部分析后认为并不是消失,而是敌军速度太快,情报人员跟不上。

  参谋部一致认为契丹的目标是邢州(邢台)。那是李嗣源的大粮仓,失去这个仓库,李嗣源只能有2个选择,要么就地解散20万步卒,要么就近补给。

  王达民醒来后并未作什么指示,没什么大不了的。

  冯晖做的很不错,把兴华府守的像个铁桶。契丹人拿下邢州无非就是让李嗣源进退两难,他要敢打兴华府的主意,冯晖的2个师会让他知道,做人不可以这么不道地。

  不过参谋部依然派人通知了范延光,这是必须的。像王达民那样,什么人都要经历血泪,这代价太大了。

  李嗣源自然也有消息渠道,张敬达连夜拔兵而去救应邢州。不过契丹人并未攻城,而是在洺河布下埋伏,趁张敬达半渡之时全军冲击而下。

  张敬达损兵折将,损失了2万兵马,率余部退守相州。

  契丹人从容攻下邢州粮仓。

  李嗣源大军顿时军心浮动,赵德钧父子建议去安国镇运粮。李嗣源慌张中同意了赵德钧的建议,结果赵德钧部5万人一去不回。

  眼见军营存粮即将告罄,李嗣源做出前无古人的举动,向洛阳的儿子李从厚称臣。

  李从厚手下第一大臣,第一才子霍彦威选为大军统帅。

  李嗣源被儿子召回洛阳休养,李从厚这才命令汴州发粮。

  但事情还没完,张敬达得到补给后当即翻脸,将霍彦威架出行营。

  “然后再一次发兵攻打邢州,之所以张敬达有这个胆气,是因为黄河两岸开始下起连绵的小雨,这对契丹骑兵来说非常不利。”

  “可惜……”

  情报员说道这里,喘了口气。

  王达民静静的看着地图比对形势。

  “可惜赵德钧突然从安国镇杀出,张敬达又一次败北,他的人现在被围困在龙泉湖。”

  王达民奇怪的望了情报员一眼。

  情报人员,看来也是个灵通人物,知道王达民心中所想。

  “并非如此,赵德钧和赵家没有丁点关系。”

  王达民思索着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