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春秋为师,取策樊楼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众人闻之,皆注目于王浩,王浩起身,移步于人群中央,开口说道:“孔丘,杀身成仁者也;孟轲,舍身取义者也。孔孟之儒学,纯粹而自然,以天地浩然之正气洗涤身心原有之丑恶,日新月异,终成圣贤之大道。然世人多贪婪,被功利蒙蔽双眼,故有秦皇焚书坑儒。董仲舒,汉朝儒学之集大成者,但与孔孟之儒学相比,纯粹不再,糟粕混杂。”众人鸦雀无声,王浩环视四周,继续说道:“刘彻即位,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共有三问。第一问,巩固统治之根本;第二问,治理国家之政术;第三问,天人感应。共称‘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为推行儒家学问之捷径,而非正道。正道者,孔孟之道也。孔孟游历列国,与君王相见,力求正君王之心,心正则身修,身修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天人三策,是权术而非学问,有利益亦有弊端。刘彻得天人三策,故有卫青七战七捷,霍去病封狼居胥,亦有汉家坟冢千万,武帝罪己之召。”这一刻,狄春秋已走出房门,来到人群之中,说道:“董氏之儒学,利弊分明,然历朝之君王,皆奉之为国教,何也?”王浩说道:“君王登基之初,根基未稳,权术未成,故严于律己,励精图治,以圣贤之教诲治理天下。君王在位之后期,多沉浸于曾经之辉煌,权威所至,群臣俯首,天下难复曾经之清明。以李唐玄宗为例,开元盛世二十九年,政局之稳定,经济之繁荣,文化之昌盛,幅员之辽阔,空前绝后;然天宝年间,先有李林甫、杨国忠等佞臣乱政,后有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将作乱,盛唐之气象一去不返。”

  众人皆以为是,狄春秋又问道:“董氏之儒学,利弊分明,然墨家之学问,难入朝堂,何也?”王浩沉思片刻,说道:“儒学之精髓,在于梳理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之关系。然墨家之精髓,先生面前,不敢班门弄斧!”狄春秋点头,说道:“墨家之主张,兼爱、非攻、明鬼、天志;墨家之纲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家之修行,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墨家之勇气,赴汤蹈刃,死不旋踵。墨家判别是非之标准有三,‘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王浩闻之,拱手施礼,说道:“董氏之儒学以君王为本,墨家以万民为本。儒家助君王维护天下生产之秩序;墨家助万民扩大天下生产之力量。若生成之秩序与生产之力量山河相依,则国泰民安;若生产之秩序与生产之力量水火难容,则烽烟四起。”狄春秋深感惊诧,说道:“秩序与力量之说,未之有也,还请公子详说!”王浩很是恭敬,说道:“商鞅变法之前,天下之民可分两类——贵族与奴隶。商鞅变法之后,天下之民依旧分为两类——地主与农民。今朝,东京与苏杭等繁华之地,工坊之中,可再分两类——东主与工人。贵族与奴隶之关系为终身归属,地主与农民之关系为长期依附,东主与工人之关系为短时雇佣。先秦之时,青铜为器,工具粗陋;秦汉以后,铁器普及,工具日益精巧;今朝,织机入百姓之家,巨舟航行万里海域,器具机械之精密巧妙远胜前朝。”狄春秋微微一叹,说道:“老夫钻研学问数十载,竟不如一个少年,王公子目光如炬,着实令人佩服!”王浩说道:“在下之观点胜在新颖,先生之学问厚重如山岳。”

  这时巨子忽然开口,说道:“以公子之博学足可自成一派,然墨家传承千年,子弟千百,不得不为大局考量。在下有一个不情之请,还望公子莫要拒绝!”王浩抬头看向巨子,说道:“前辈有事但请吩咐,力所能及之内必将当仁不让!”狄春秋看向巨子,说道:“说来惭愧,却又不得不说!若公子想要墨家出山,需拜在老夫门下。”王浩出乎所料,说道:“拜在先生门下并无不可,只是学生乃朝廷命官,不能如其他弟子那般追随先生醉心学问!”狄春秋同样没有想到王浩会如此轻易答应,说道:“你我名为师徒,实为兄弟,可否?”王浩摇头,说道:“一日为师,终生类——贵族与奴隶。商鞅变法之后,天下之民依旧分为两类——地主与农民。今朝,东京与苏杭等繁华之地,工坊之中,可再分两类——东主与工人。贵族与奴隶之关系为终身归属,地主与农民之关系为长期依附,东主与工人之关系为短时雇佣。先秦之时,青铜为器,工具粗陋;秦汉以后,铁器普及,工具日益精巧;今朝,织机入百姓之家,巨舟航行万里海域,器具机械之精密巧妙远胜前朝。”狄春秋微微一叹,说道:“老夫钻研学问数十载,竟不如一个少年,王公子目光如炬,着实令人佩服!”王浩说道:“在下之观点胜在新颖,先生之学问厚重如山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