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只有读书一条路第2/2段
秀才又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朝廷按月发给伙食补助费。其次称增生,不供给伙食补助费。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初进学的附学生员。
进入地方州县学之后,秀才还要参加高一级的考试,由各县学、州学、府学举行,每年一次,称岁试。考试成绩分为六等,根据考试成绩和生员前一年的等级,对生员后一年的等级进行变更。除了廪生、增生和附生外,还增加了青衣和社员两个末流的等级。
不管怎样,本朝秀才的地位仍然比老百姓高出一等,不但见了知县可以不下跪,而且官府也不能随便对其动用刑法了。说得夸张和严重一些,一旦中了秀才,凡事便要立起个体统来了,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秀才若同他们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那就是坏了学校的规矩,连家人的脸上都无光了。
贾珠为了给自己定下小目标,把本朝的士子科举制度和现代的大学学位制度,在等级上找出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士子的第一等级与大学的学士学位相当,叫做秀才。士子的第二等级叫举人,可以和大学的硕士学位相比。士子的第三等级叫做进士,相当于大学的博士学位。而二、三甲进士通过考试进入翰林院,相当于古代的博士后流动站。
这样看来,秀才、举人、进士是中国古代的学士、硕士与博士。因此,乡试相当于大学里的研究生毕业考试了。
严格来说,童生试只是预备性的入学考试,科举考试从乡试开始。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首先是八月各省举行乡试,通过者成为举人,于第二年二月在京城贡院参加会试,通过者成为贡士,三月即参加皇帝亲自出题的殿试。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继续,贾珠几个月前参加乡试落榜,目前是个秀才,需要通过乡试才能成为举人。
科举的考试内容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的集注为准。
科举考试最重要的内容是四书,然后才是五经。从四书里出的题目叫大题,从五经里出的题叫小题,体裁是采用排偶文体的八股文。
一个读书人要能考上举人、进士,在掌握四书、五经这些基本典籍之后,必须全面学习儒学、史学、文学和地方史的知识。
如果用现代人的话来说,这些考题基本都属于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要写好这样的作文,考生最起码能背诵四书、五经,因为这些材料都出自这些儒家经典。
如果考生连这些材料的出处都不知道,也不会背诵这些儒家经典,根本无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很有可能就会曲解题意。
不仅如此,八股文写作要求对仗工整,五言六韵诗要求押韵,这也就是说考生必须懂得音韵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
因此,考生要根据这些题目来写八股文和五言六韵诗,尤其是要写出能让主考官赏识的八股文,确实需要有相当好的知识素养和文学功底。
这样看来,要想考上举人乃至进士,贾珠不但要会写八股文,而且在文史哲等方面也得有相当的功底,成为一个文科全才。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