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望日大朝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弘治沉默着,不置可否,眼底却有一丝冷芒划过。大明朝有锦衣卫,有东厂,朝中的动静逃不过他的耳目。虽然他临政以来,有意的压制了厂卫的势力,但却仍不妨碍他牢牢的掌控着这把利剑。

  妖佞吗?他心中冷笑。

  前阵子就有人拿着武清一个小童生说事儿,被自己和稀泥压下了。此番却又借着山东灾事卷土重来,也不知那小童生究竟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儿,竟而被这些个高高在上的重臣们如此惦记着。

  嘿,说是惦记那个小童生,只怕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他们这是想要谏朕,提醒朕不要学先皇吧。

  想到这儿,他陡然生出一股出离的愤怒。自己一直以来勤勤恳恳,从不敢荒怠朝政,也从未如先皇那般闹的民不聊生,他们凭什么就觉得朕听听道经,就会跟先皇一样了?难不成朕堂堂天子,便连一点自己的喜好都不能有了?

  在国事上,朕已经够纵容他们的了,他们还想怎样?当初连朕后宫的事儿都想插手,幸亏朕的皇后够泼辣,才终于让他们偃旗息鼓。如今又想干涉自己的喜好,嘿!弘治盛世,弘治盛世,怕是朕老老实实的做个提线木偶,才是真正的弘治盛世吧。

  他使劲的抿了抿嘴唇,努力的平抑着胸中的怒火。这究竟还是不是我朱家天下?朕究竟还是不是皇帝?他心中不由的有些悲凉。

  进到乾清宫中,抬眼望着那把象征着权利的座椅,他脚下微微一顿,这才深吸一口气,一甩袍袖,大步上前端然坐下。

  外面,钟声恰好响起,悠悠传遍整个皇城。

  随着净鞭的响声,金水桥前的广场上,内阁大臣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带头,身后跟着六部尚书侍郎、两都御史、大理寺、钦天监等大小官员、各部给事中、观政士,排着整齐的队伍,肃然进入大殿。

  待到队伍停下,这才齐齐跪倒,高呼万岁。如是三拜之后,杜甫一甩拂尘,踏前一步,尖声呼道:“礼成,退——”

  到了此时,此次朝拜便算完成。其实皇帝上朝,并不是如后世影视中那样,拜完皇帝,当场便开始奏事问政。也不是每天都是如此郑重其事的。只有每月朔望之日,才会这般。

  所谓朔望,朔指的是每月初一日;望便是十五日了。其他时间,则都是开设午朝听政。便是午朝也是时辍时复,并无定制。这却是打从当年英宗时留下的遗制。

  在这乾清宫里,也仅只是进行朝拜。朝拜完毕后,则皇帝会移驾乾清门,也叫右顺门内。有事启奏的大臣,则依次进入奏事,没事儿的大臣便各回衙门办公。这,便是“御门听政”了。

  此刻,杜甫呼完退,就该重臣恭送,弘治起身移驾乾清门了。然而,就在弘治身子方动,原本的群臣恭送之声未起,一个突兀的声音,却先响了起来。

  “陛下,臣户部观政士田成安有急事禀奏,还请陛下恕罪。”群臣中,一个青衣官员抢步而出,拜伏于丹墀之下。

  众臣们一阵骚动,都被这突兀的家伙搞的愣住。这是什么人啊,懂不懂规矩啊?究竟什么急事,竟连这一时三刻都等不及?

  有那反应快的,却是脸上露出了然之色。日朝规定,每日只奏八事,看这人只是个观政士,如何挤得进那八事之中?只有逐级上报,直到内阁先批阅后,才可能根据轻重缓急,转送司礼监批红后,最后司礼监认为需要呈送皇帝御览的,才会送到皇帝案头。

  而这人竟不肯走这个程序,拼着打破望日朝拜的规矩上言,这分明是破釜沉舟啊。不但如此,这也等于是存心绕开内阁了,可不是在赤裸裸的打内阁诸位阁老的脸吗?

  偷眼看看,果然刘健三人都是满面阴沉。谢迁首先忍不住,一步迈出,冲着田成安戟指怒喝道:“田成安,你放肆!”,说罢,又转身对上面的皇帝躬身一礼,沉声道:“陛下,臣请治此人大不敬之罪!”

  身后众臣中,便有一些人同声附议。而刘健和李东阳脸色虽然难看,却并没有说话。

  弘治也是面沉如水,眼中有怒火窜动。这田成安分明是别人撺掇出来的,只是一个小卒子,当他是傻的吗?

  他沉着脸,目光在下面众朝臣脸上一一扫过。半响,轻哼一声,拂袖而起,转身便下了宝座,直往偏殿去了。

  身后,杜甫冷冷的看了下面仍然跪伏着的田成安一眼,长声喝道:“退——”。喊罢,转身疾步跟上弘治走了。

&emsp拜完皇帝,当场便开始奏事问政。也不是每天都是如此郑重其事的。只有每月朔望之日,才会这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