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华都时代二十六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交帝由二人扶养长大,感情深厚,如同生母,又尊又敬,自是不疑。点头同意,于是至前殿。让宗季当即任司马兼眉乐卿,接替冢宰杨亘主持朝政。

  一干大臣被宗季拿下,冢宰杨亘被架空,交帝本人年幼不掌权,内宫又信任宗季,一夕之间,宗季便权倾朝野,比条公更甚。

  宗季一人来到龙泉山脉的一小山坡,龙泉山脉因东为天府平原,西为平行丘陵地带,即是祭天场所,又是历代帝君长眠之地,在宗华人心中有不可替代的神圣地位。

  宗季将一头颅与尸体合葬在一起,口中呓语道:

  “温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舍家族名誉,弃个人得失。虽有大功,却必然为后世万代唾骂,视为反贼。普天之下有几人能如温公这般见识,这样奉公?”

  宗季与温广相识于眉公于庆叛乱之际,当宗季力战掩护少帝出城,受伤被擒,后温广收复彭邑,救出宗季,对宗季很是赏识。

  当时温广年龄二十五,是平定眉公的主力,即是卿族还官居司马。而宗季小他七岁,虽有小功,却不过一个小小士族。但温广却对宗季一见如故,宗季常向温广讨教兵法政事,而温广惊于宗季举一反三,思维敏捷,是个难得的将材,故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二人亦师亦友,无话不谈,引为知已,温广甚至觉得比寅生的有时迂腐粗心不同,宗季年纪轻轻便心思缜密,而且乐于接受新鲜事,温广便有了将其心志告于宗季的念头。

  但变法之事,极需谨慎,一下子表明,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于是温广与宗季谈天说地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引起宗季对朝政,对制度的种种心中看法。

  不想宗季出身士族,处于贵族底层,又居于平民之中多有交道,本人又好思考,加上温广常将家中文书借与他看,开拓了视野,对整个社会有了独特见解,有些是地处高位的温,寅二人也没看到想到的。温,寅二人因为身份局限,着眼于高处大局,但宗季处于低处了解繁杂细节,并仰视高处,对社会问题有整体全盘的了解。

  比如农事,宗季道:

  “我查阅大量资料,在启帝时代,启帝平定天下后,青铜冶炼技术外传,启帝虽然担心外藩有强兵而作乱,于是用礼法规定九华族等外藩将青铜制成礼器祭器,但是在畿内却有专门工匠将青铜制成各种农具,分发农民耕地,而且朝廷有大规模的养牛机构,到需要时分派给农民。

  沟渠等水利设施,交通道路也有朝廷定期组织修缮维护。但后来分封在畿内的公卿越来越多,首先是治权被多层次分割,天子封给公卿,公卿封给家臣。朝廷逐渐不再派发耕牛与农具,而大量公卿又需要大量青铜礼器来显示地位。

  农民竟又退回了使用木石制农具的局面。一条沟渠水流往往被多家公卿使用,维护难以协调,朝廷只管干渠大流。如此一来,畿内农业不仅逐渐到退,而且人口也不再增涨了。

  更可怕的是,最近百年畿内总人口还在减少中,并帝曾命条公料民,总数在三百三十二万,加上公卿隐藏人口,真实人口总数当在四百万左右。但后期并帝滥用民力,又多次战乱,在三公摄政时,又以争权为主,人口从未恢复。

  有次路过一个叫苏田村的,我以为村民皆姓苏田,一问却是原本苏村与田村合并的,因两村人口太少,多为孤老儿童,青壮皆战死,土地荒废,常有虎狼入村食人,没有法子才二村合并,仗着人多才能互相扶持。我便有意寻访了多个村邑,问其大夫,都说这是最近十几年的常事,多处发生。曾向朝廷反应过,但都互相推托。各大夫也就不以为意了。因为一个大夫最少也有五个村子(每个村子约一至二百人)归其管辖。少一个固然肉疼,但觉得过十年就能恢复了。

  我又在整个畿内调查,发现这竟是普遍现象,因为人口损失平摊至全畿内,在某一地方看来是可以接受的损失,但估计在整体上人口损失了三十多万。并且恢复极慢。”

  当时温广听完之后长久的无语,一是对宗季如此细心调查的佩服,二是对当下朝政中一种巨大的深刻的无所作为,漠视,以及如同儿童般对危险的茫然感到震惊,所有人都浑浑噩噩并习以为常。

  温广知道不能再等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从脑海中冒了出来,并日思夜想,逐步形成缜密的计划。

  当少帝立皇子云为太子并退位的消息散布朝野后,没过多久少帝就去世了。温广觉得不能再拖了,而且时机恰好。

  于是与宗季有过一次秘密会谈,温广先将自己与寅生“畿内无公卿”的政治构思和为达成这个目地而做的努力告知宗季。

  专门工匠将青铜制成各种农具,分发农民耕地,而且朝廷有大规模的养牛机构,到需要时分派给农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