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攀侯应诏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但这个人的特质决定论也是恒帝的权宜之策,是不完美有弊端的。人的特质决定论在推翻土论后,告诉大家的是宗华人到天府之外不会变成蛮人,与土地关联有限。

  因为同时又告诉人们,宗华人的特质是神灵赋予的,与每个宗华人本人也就是“我”无关,这种特质就是个外来物。

  恒帝能告诉他们,宗华人与蛮人先天构造就没区别,宗华人有的特质也只是文明赋予的?

  如果一宗华人出生就在蛮人社会长大,他长大了也肯定是蛮人而不是宗华人,什么我的血液里流传什么内涵,这不是比风宗穿越虫洞还更科幻?当然也不排除其本人长大后被周围社会强调,被父辈所属文明吸引,从而产生认同。但血液流传什么,本身不作深度解读就确实是艺术表达。

  《问对》的另一个作用是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识,卫向稍微一回想就知道当天的一切都是恒帝故意安排,有预谋的。用红宝石与红珊瑚的不同为引子,引出接来的话。

  为什么不当着众多大臣于殿上公开正式议论呢?

  因为天子未亲政,就不会在殿上问及如此大事,而且人多嘴杂,思想不易引导。而私下说服卫向这个大家公认的学宗,而最后卫内也认同,等于有学宗的背书,已成定议,大家就不好反对更易认可。

  恒帝成功说服了卫向,指出大家都习以为常的论点是错误的,当下处于一个文化的大兴盛时期,还有比用一个知识理论说服一个学宗更能显示自己的成熟才能的吗?

  天子既然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成熟,而且还知识方面的才能,作为一个即是学宗,又是冢宰摄政的卫向同意天子提前亲政,就不是那么困难――专研学问的人多不在意权力。

  恒帝四年春,一年之初,恒帝开始亲政,《问对》虽然被恒帝命使者传于各诸候处,但有什么影响,还没有反馈回来。

  恒帝亲政后第一次大朝,一开口就是命攀侯入朝,并带条氏同行。

  天子以诏命形式,命令一方诸侯入朝是极为罕见的事,诸侯各有封地,无事不朝,入朝也是自愿自来,像恒帝这样命令攀侯入朝还带重卿的事,如放在丰帝之前,肯定就又是一场大乱。虽然离动乱已近三百年,但其印象依然刻骨铭心。

  在建极殿中卫向及九卿一听,当场吓了一跳,做为冢宰的卫向,第一个反应就是起身劝谏,但他膝盖刚离地一拳,突然想起当天出夏宫恒帝对他说的那段话:“而今宗华又求宝石,不知可有人做第二个华阳氏,于南瘴再建如华阳之基业。”

  卫向回家后,在家中来回渡步,彻夜不眠,脑海中翻涌着恒帝这段话。熟读《宗华记》的卫向如何不知《华阳志》中的记载。

  正因为熟读,所以才对华阳的成就感到惊讶,特别是土论被推翻后。

  难道陛下又要流放某族?效仿华阳。

  不对,不一定要流放,万一命令某族呢?

  无罪而强命某族离开天府,是要引起天下大乱的。

  毕竟谁会自愿离开良田成片,富裕安全的天府而跑到瘴蛮之地呢?

  现在天下安定,没有可流放的氏族,也没氏族自愿出天府。陛下难道是在暗示我,让卫氏出天府?

  一边是华阳氏功业的例子,一边是富裕安定的环境。卫向选择了静观其变,而没有及时响应恒帝。

,作为一个即是学宗,又是冢宰摄政的卫向同意天子提前亲政,就不是那么困难――专研学问的人多不在意权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