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南征三第1/2段
恒帝从没想过要让所有人都和自己想法一致,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没必要的,因为这样太费时间了。
“所有人”是个大概念,要将“所有人”进行区分,该拉拢的拉拢,该团结的要团结,该孤立的要孤立,该打击的要打击。
首先建立了以恒帝为核心,攀侯,条南,卫向,田光四人为辅助的初始团队,接下来根据诸侯对《宗论》的不同反应做区分。
但反馈回来信息的时间不一致,《宗论》还没到巴方,畿内已经吵翻天了,反对者每天抱着书简就要找恒帝进行劝谏,更有甚者要求去掉卫向的冢宰之位,恒帝不置可否,直接不见。
这群反对者内部也有区分,自身确实如《宗论》所言,淫乱贪婪,好逸恶劳,生活奢靡,品行败坏,因而恼羞成怒而反对,对《宗论》持全盘否定。这第一种人占反对者的八成。
有些是自身洁身自好,勤俭节约,只是初始被羞耻心,还有被上面的人裹挟,就懵懂的就反对。
见天子避而不见,就包围冢宰官邸,卫向大开中门,所有人就冲进去,卫向淡然应对。
第一种人反对《宗论》却提一些大而化之的概念,张嘴就上纲上线,卫向几句话就回怼过去。于是转而对卫向进行人身攻击,甚至影射天子,
第二种人,在与卫向辩论中,逐渐清醒。接受了部分观点,至少不再反对。
看起来吵得凶,闹得凶。其实以上二种人加起来还不到畿内全部的四分之一。剩下的人要么茫然,完全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只有极少部分聪明的人,知道恒帝的意图,静观其变。
以上的人,恒帝都命司马区别记录下来。同时任命观风使三十八人,以收集诗歌的名义,分别进入大中小三种不同诸侯的领地,实则探听全宗华对《宗论》的反应然后回报华都。
恒帝十三年冬,终于整个宗华八成以上诸侯都开始争议起来,极少部分诸侯同意《宗论》的观点,而他的公卿们也分成少部分同意,大部分反对,群情激愤,物议汹汹。
这种争论是从上至下贯穿的,天子明显即是推动者,也是支持者。大部分诸侯反对,少部分支持,还有冷眼旁观的。三者比例为5:1:4。卿大夫则是6:2:2。士族则是1:1:8。这是恒帝以当下情报能掌握的信息。
然后分开具体分析,诸侯的反应是反对与沉默基本持平,诸侯反对者大部分是因为自身就是《宗华》所批评的那一种诸侯,因为《宗华》本身的结构太巩固,他们只能从一些大而化之,但实际上没有什实质的概念上攻力,说服不了人。
沉默的诸侯,恒帝猜想应该是同意了开拓的观点,因为如果开拓他们才是获利最直接最大的一群人,但本身可能生活习惯被《宗论》所批评,所以对《宗论》同意一半,反对一半。
卿大夫反对者如此多,是因为开拓的功业心不如诸侯,但守旧的家园土地情结大于诸侯。这是由于双方所处位置不同,诸侯臣服于天子,但距离太远,天子极少干涉诸侯。诸侯较自在。
而卿大夫受诸侯管制较诸侯受天子管制多,即便开拓一块新地,也是照样受管制。而且诸侯对自己领地只是一个概念,实际收税,建设,管理都不是诸侯本人亲身参与。
而卿大夫却要关心税收,沟渠,道路的日常管理,对土地参与了建设,规划,所以有家园土地情结。所以反对开拓。
士族沉默如此之多,是因为话题距离他们太远了,身份低,他们有小块地,而且是卿大夫日常管理的执行者。
但正因为封地不大,甚至大部分已没封地,所以没有什么不能割舍的土地情结,但也没有功业心,因而觉得反不反对,决议都是上层贵族的事,没有话语权与决择权。
士族中只有少部分人聪明,他们很清楚身份地位已经固定死,天下太平,他们一生就是士,替卿大夫做事,或者管理自己的一两百亩土地。几代人都不会有变。
只有发生动乱,如与邻近诸侯发生冲突甚至战争,他们才能有建功立业,扩大领地的机会。但在宗华太平的情况下,诸侯发生冲突多以谈判解决,发生战争又有天子干预,战争的决择权也不再他们手上。
士族是最渴望建功立业,但又最无话语权的一群人。
但支持者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恒帝是支持者。信息传播汇总上,以《宗论》为思想指导,恒帝将支持开拓的声音快速传遍天府,在极短时间内让全宗华的人都知天子支持开指。
而反对却是被动反对,是在与了建设,规划,所以有家园土地情结。所以反对开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