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甸国往事第2/3段
被卫公的四路大军从二侧击溃,甸王昔逃命过江时淹死在江中,死时无子。
这场历时二十多年的动乱才真正平熄。
实伯助甸王闲是因为建公之女不能生子,而甸王闲信守承诺,对其敬爱有加,即使不能生育,也不纳妾。
甸王闲近五十而无后,所以实伯助他,就能让自己的女婿王子昭继位。
甸王闲五十五薨,甸王昭五十继位,只在三年,他的儿子在位十七年。他的孙子第二十代甸王肩在三十四,祖孙三代经营,瓦城才重建,但整个北王畿却恢复极慢。
到了第二十四代甸王由,干脆将瓦城及北王畿封给自己嫡二子,称德公。
甸王由将统治中心放到了养光,又在怒江入海口建淡城(毛淡棉),封建毛侯。
华历五百五十年左右,甸国开始进入宗南南部平原地带。华历七百三十三年,甸王为了更进一步开拓皆罗地区,再次迁都到武里(吞武里)。
为了激发诸侯移民开拓的积极性,甸王创造新制,只要甸地诸侯能在皆罗,扶南二地建城移民,甸王就以城池规模,移民数量来封新爵位。
同样,依照宗华政治惯例,每个诸侯只能有一个爵位,不会出现多块封地多个头衔由一个人同时继承的情况。
如此一来,甸地诸侯皆想为家族开枝散叶。皆想自己姓氏出现更多诸侯,于是越有能力的诸侯越是极积。
到华历八百年左右,整个宗南半岛除北部高原及东部山脉,还有南边龙来半岛没有开拓外,其余大半皆被甸王封建诸侯。
此时甸国有甸地加上皆罗,扶南二地,人口在五百万左右,史书详细记载诸侯有七百三十八位,其中在甸地有三百万,皆罗一百万,扶南五十万。
甸地有诸侯一百四十三,皆罗诸侯四百零七,扶南一百八十八。
以此可以看出,甸地是老牌诸侯,各封地已大致接壤,一个诸侯可能有多个城池,人口也更多。
皆罗为新拓地,地域广大,封地只以城池周围为界,开发不全,人口稀少,但诸侯众多,一个诸侯也至多三个城池,附带几个村庄。
而扶南则占据不到百年,城池建立不多,诸侯自然不多,人也不多。
这种封建制度有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能以较少人口占据大片土地,大小城池范围分布极广。将力量摊到很薄。
另一个优势就是每个诸侯就是一个缩小版国家,诸侯是君主,下面有生产粮食的平民,负责安全的护卫,识字管理的士族。
每个诸侯以城池为中心,向四周开拓。原本甸地诸侯本就将自身势伸到极限,互相接壤,接下就应该是为水源,土地,矿产大打出手,进而兼并争霸的长期混乱局面。
但对大片土地的开拓,使甸地诸侯间积累的将要爆发的压力外泻了,新土地太大了,足够每个甸地诸侯在上面建一座城池,移一部分平民,并让二个儿子都有爵位。
所以对新地开拓是每一个甸地诸侯都参与了的,范围是如此广,如此深。
而在如此遥远的地方建一座城池,即使砖石木料可以就地取材,但最初的工具,青铜器,总要提供吧。
再来作为诸侯地位象征的各种礼器,玉器,日常用具,丝绸,家具。每个诸侯还要大批带记载律令,文书,历史,故事等等的竹简。
就光这些就足以掏空一个诸侯家族积累几百年的积蓄,再加上新封地要平民,要护卫。一移民过去,旧封地的人口就会减少,而且因为宗华的家庭观念重,将是几个家庭甚至一整村的移民。
财富没了,村庄消失了,还打什么兼并战,兼并过来也是一堆人,还要被全甸国诸侯敌视。
宗华的贵族现在是乐于开枝,让自己的姓氏中多几个诸侯,并且愿意分家,愿意付出。而没有形成强干弱枝,所有家族人员抱成一团,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观念。
如此一来甸地需要一两百年,才能再次积累起人口,财富,压力。皆罗与扶南更需至少三百年才能开发到有压力的情况,到爆发则再加上二百年。
皆罗与扶罗的土著约在五十万到七十万城池周围为界,开发不全,人口稀少,但诸侯众多,一个诸侯也至多三个城池,附带几个村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