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甸国往事第3/3段
抓获奴隶三十万,大半被分给诸侯建城,开矿,伐木,平整土地,排空沼泽,开沟引水充当劳动力的过程死去,不死也是奴隶。
少部分用来修建武里城,全国范围的道路和灌溉系统。
还有十几万土著被甸地诸侯的城池网,分割在甸国人还没砍伐开拓的森林里,虽然不时会突然窜出攻击正在耕耘的甸国农民,但马上就会因为暴露位置,而遭到附近诸侯的围剿,诸侯对自己能有多几个奴隶还是很积极主动。
甸国,印国,希国三国的政治结构有很大不同。
甸国与印国开国时国君是恒帝所封,其诸侯也大多是天子所封。在日后才有少数出自王族的诸侯。所以两国国君与大多数诸侯没有太大血缘关系――虽然诸侯的祖先如条氏,卫氏,田氏都是某代天子之后,但太远了,最近的都已经分家七八百年了。
而希国不同,能被少帝处罚而一同流放的,多是与华阳氏宗家血缘极近的分家,再前往希玉的五十年,二代人期间,所有人被打散,互相之间又通婚。
宗家与分家之间的间隙变得模糊,只有华阳公的直亲才与其他族人也点区别,但也不大。所以到希玉创建氏名制时,才会土地同有,管理农业的与管理军事才会完全不歧视对方――因为内部团结。
但封建制与氏名制完全抵触,氏名制脱胎于封建制,也有卿,大夫,士的等级。但华阳氏的卿大夫不是完全以血缘划分,而是以职能划分。
封建制的等级是将一块蛋糕横着划分,分上中下几片,上面一片是卿,并与诸侯血缘最近。氏名制是竖着划分,分左中右,这一块的职能是农业,另一块是军事。
正是因为华阳氏内部的血缘关系在迁徙途中变得模糊了,族人之间又变得团结了,才能创造出氏名制这样独特甚至怪异的制度。
氏名制是华阳人创造的绝技,一方面使他们能在新环境下存活并飞速发展,创造出惊人成就。另一方面也把他们逼进了死胡同,想要有所改变,就得丢掉半条命,甚至再回不到原来的辉煌。
所以原本华阳公的权力极大,但一成为希王,改变其制度,希王受到的反噬就最大,成为希王不到二百年间就灭族了。
而甸国与印国也不同,按理说甸国的大诸侯都是恒帝封的,应该对甸王只有平淡的君臣之礼,对恒帝才是最感激,并有情谊的。
那么甸王的王权就应该不是太大,结果恰恰相反,各大诸侯对恒帝的感情太浓厚,不仅是分封他们祖先,更重要的是恒帝开拓云地,震旦,宗南的巨大功绩太让人震撼,如同一块耸天立地的石碑,让人无论白天黑夜,都能看见。
这种功绩对整个宗华文明的影响是随时间加深加厚的。于是甸地各诸侯对恒帝感情与信仰溢满出来,并浇灌到他的子孙――历代甸王身上。
他们认为追随并拥护历代甸王是恒帝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要代代传承下去。所以甸国的王权是除极少时间外都大过印,希二国的。
而印国只有印王一人是恒帝册封,所以印国诸侯没有甸地诸侯的那种崇高使命感,印国诸侯当然也同甸地诸侯般对恒帝极为推崇,但无法印照到历代印王身上。
恒帝册封甸王,恒帝册封甸地诸侯,甸王是恒帝子孙,所以甸地诸侯敬重历代甸王。
恒帝册封印王,律帝及其他天子册封印地诸侯。印王虽为恒帝子孙,但就没有那种发至内心的敬重。
所以二国国王后来都有大量亲自册封的诸侯,但双方不同的政治氛围却在初期就已经形成,并代代传承。
因为甸王权力大,所以只要他前进,诸侯就会跟随,所以甸王将新都迁到人口较少的皆罗武里,他的王权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稍远的甸地诸侯依然听命臣服于他。
正是因为印王权力小,他没办法冲出诸侯圈,他冲出去也没多少诸侯追随,所以印王的直接统治范围几百年不变,依然在原地。
对周边新地的开拓都是边境诸侯自行其事,印王只需按照惯例,走完过一套即定程序,对其承认就行了。
印,甸的政治结构不同,王权大小不同,但在接下来的几百年历史中,双方的历史进程却是令人感到惊奇,甚至是个违反普通人常识的悖论。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