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老好人(二合一大章!)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方黎一行乘舟南下,不足一天时间,便至金城古埠头。

  略算一番,自正月始末从白城出发,途径盐川、灵武、会宁,二月许才到金城县。

  若非方黎选择水陆并行这条线,单走陆路,翻山越岭的话,往返根本不止旬日,怕还要多,早就超出预算。

  从黄河古渡口上岸后,众人直接租马车前往县城。

  方黎掀开车帘,沿途所见,尽是沟壑相间的梁峁风貌,春雨刚过,万物复苏,空气中满是泥土芳香。

  感觉到车内的颠簸,让随行的梁晴,倒是有些不自然。

  “忍一下吧,晴儿姑娘。这金城郡的驿道坑坑洼洼,自然比不上咱们朔方郡,马上就要入官道了,可要坐稳咯!”

  徐轩打趣一声。

  话未说完,便看到一双饱含杀气的眸子,立马闭上了嘴,惹得坐在车辕的高士远大笑。

  不仅仅是其余人,就连方黎也咯的屁股疼,还好车内垫了絮褥。

  这不难理解,毕竟这会的车轮,可没有气囊,硬邦邦的轮子与地面,那都是亲密接触。所以路修的是否笔直,是否平滑如镜,就关系到乘车人的“安危”了。

  梁晴虽为大族之后,却也极少远行,这金城郡也的确是首次来,一见到埠头的盛景,也成了好奇宝宝,问东问西:

  “真没想到,这金城渡口竟如此热闹,这一天的集散量怕在北地,都甚为少见呐。”

  “可不是,这三江汇流之地,乃大河主干岔口,金城四周又毗邻四郡,实为水陆交通之要地。

  金城自汉初建,时人筑城取金为名,墨子曾曰:金城汤池也,说的,便是此地!”徐轩娓娓道来,一脸兴奋之色。

  自从徐轩担任军营戍主后,方黎又几次花高价,向瓜县的徐老购得一批典藏。

  加上与梁氏的关系,一来二去,方黎从梁师都和梁洛仁两处,也淘取到不少尘封的卷帙书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总会有用的到的地方,古有贤者、大儒,就连君主帝王亦曾礼贤下士。笔杆子也可以变成刀枪,杀人于无形!”

  门阀世家之所以世代传承,在朝廷做官,正是因为他们垄断了自己时代的知识,他们成了所谓的“知识传承者”!

  而方黎,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知识,并且打开这一角通道,他不期望自己的士卒人人都能饱读诗书,但是也要让他们明大义,知荣辱。

  对于身边的徐轩、司马晃,方黎更愿亲自带头,使得他们耳濡目染,也加入其来。

  徐轩对方黎所言,深以为然。

  这些诸如墨子、诗经等古籍,他早已翻阅多次,熟于胸壑。

  方黎放下手,头从牗外缩回,“大业三年,金城复郡,领狄道、金城二县,治金城。别看地方其民风剽悍啊,丝毫不亚于朔方之民!

  这一路走来,咱们可都看到,那些出入山林者,成群结队,皆负弓前行,盗贼亦不敢劫之”

  金城郡地貌复杂,面临的情况,比朔方还严峻。

  其人不仅要应对南下的突厥兵,还要时刻防范打秋风的贼寇、响马之流,西羌部落又聚众山间密林,这些使得金城男丁,在耕种的同时,也时刻备战。

  不多久,十余丈高的金城关赫然在望,关口碉楼林立,关下通三口,挖壕沟、设寨栅。

  金城府兵操戈戴甲,巡守关口,盘查来往人车。

  入了关口,便进入金城县境内,车夫停下马车,与方黎众人告别。

  入乡随俗,体验金城民风,是方黎的意思。

  “三郎这封传可真是好使,若非如此,那几名守卫怕还得要查看吾等符节,随同咱们的亲信甲兵,就得费一番口舌了。”

  封传、符节,是大隋朝百姓出行必备之物,就像后世的身份证、护照,是官府颁发的文书。

  出行乘车、投宿驿站歇脚,若无此物,必然会本地人当做流民、浮浪者抓去问官,免不了吃顿官司,甚至有流放的危险!

  在方黎亮出自己的封传后,金城关的守城府兵自然吓了一跳,态度恭敬了许多。

  堂堂从四品将军,谁敢细细盘查?

  “刚出炉的芝麻胡饼sp;不多久,十余丈高的金城关赫然在望,关口碉楼林立,关下通三口,挖壕沟、设寨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