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孔庙景致多又多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在码头的客栈中安安稳稳的休息了一夜后,李小鱼他们也是一大早便神清气爽的起了床,因为几人是商议决定,今天要去曲阜孔庙一逛,看看热闹。

  一大早起床之后,让小二打水洗脸,又简单的吃过点早饭之后,几人便是准备出发了。

  而因为他们几人的马都还没从坐船后遗症中缓过来,依旧是显得有些无精打采的,所以几人便没有骑马,是雇了一辆牛车,便出发向孔庙走去了。

  曲阜离他们住的码头客栈也说不上有多远,十来里地的样子,几人坐着牛车,花费了差不多一上午的时间,便是赶到了曲阜城。

  在曲阜城外下了牛车,几人是步行进城,一进城便是感觉到,整座城池确实充满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因为这是圣人故里,孔圣人的家乡,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所以,城内的百姓们都好像有一种荣誉感和使命感一般,显得非常的儒雅谦逊,说话这些都彬彬有礼,几乎没什么人在街上吵闹,怕丢了圣人故里的名头。

  而且,城里有许多的书院,不时可以听见书声琅琅,传出孩子们的读书声。

  也有许多上了年纪的老者,是拿着一本书,坐在街道旁的古树下,身边围坐着许多的小孩儿,教他们读书识字,其乐融融。

  包括就连街边许多做生意的小贩,手里都拿着一本书,闲暇时翻看几眼,博学好读,整座城几乎都沐浴在了这样一种祥和的儒家文化之中。

  也是,曲阜的地理位置并不算优渥,也没有其他太过出名的特产,唯一闻名天下的,便是这里出了一位所有读书人的老师,孔圣人。

  所以,每年都有无数多的文人士子,书生墨客在这里来游玩,朝拜圣人,直接是拉动了这座小城池的发展,在古代就算得上是一座享誉四方的旅游城市了。

  当地的许多百姓也都靠此过活,比如说是开旅店,做小生意等,活的也非常滋润。

  所以是对孔圣人感激不尽,也自然是要百般努力的读书识字,维护好圣人故里的儒学风气,才好吸引更多的书生士子来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局面。

  所以李小鱼他们一路上是见到,城中各种书斋,文玩店,笔墨纸砚店多不胜数,同样不由自主的感叹到,这曲阜还真是学风厚重,名不虚传啊。

  而几人也没耽搁,进城之后,就是直奔孔庙而去,想看看,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到底是什么样子。

  很快,几人便是赶到了曲阜市的南门,远远的便看到,一座占地极为宽广的宅院出现在了眼前,不用说,这便是孔庙了。

  而孔庙,说到底,其实原本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庙宇,只是孔子的故宅,在他死后,才由鲁哀公下令将其改建为庙,让人祭拜。

  此后,因为汉武帝的摆黜败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历代帝王也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才形成了现在的孔庙。

  包括北宋时更是如此,朝廷崇儒重道,重文轻武,更是重视孔庙的存在,以收拢天下读书人的心。

  比如立国之初,太祖皇帝赵匡胤就亲至曲阜拜祭,同时下诏增修庙宇,建隆三年,又诏祭孔庙,用一品礼,庙门列十六戟。

  大中祥符元年,真宗也不例外,泰山封禅时,同样来到曲阜拜祭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次年又“颁孔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并在四年之后,诏令各州皆建孔庙。

  所以,才有了后世孔庙满天下的局面,同时更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总之,光是整个宋代,对于曲阜孔庙的增修就达到了七次之多,特别是天禧二年,在朝为官的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大理寺丞孔道辅奏言。

  “祖庙卑陋不称,请加修崇”。

  意思就是我家祖先的房子有点破,皇帝你快给钱修缮修缮吧,而且要修好点,别糊弄我,不然我可不买账。

  面对他这般霸道的要求,朝廷连个不字都不敢说,急忙准奏,立马给钱派人去监修孔庙。

  可对此,孔道辅还不满意,不久后又上奏朝廷,想用真宗皇帝泰山封禅后的剩余材料继续扩建孔庙。

  于是朝廷依旧照准,扩大孔庙旧制,而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