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孔庙景致多又多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其他人都不及他,全都是这种对于孔子的褒奖,这也是孔庙钦定的正门。

  当然,这道门是李小鱼他们不能走的,只能在旁边看看而已,因为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以走正门,他们这种普通人,只能从旁边的仰高门进庙。

  而越过圣时门后,整个视野是豁然洞开,只见前方出现了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

  迎面三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

  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桥”。

  桥南东西二门,有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

  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他们就是走的仰高门。

  再往后是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只见整个院落疏阔,古树葱郁,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悠长长狭窄,共5间,是宋时孔庙的大门,也就是这个时期的大门,不过以后就不是了。

  因为孔庙在宋朝后期,也就是金元入侵中,损毁严重,大部分景致都是在后来重修的。

  比如大中门,就是在后来的明弘治时重修的,至于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大中门,则是清代所建。

  门内左右两旁禹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1331年为使孔庙像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

  角楼均三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

  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入大中门后,迎面即为同文门,门屋阔5间,深2间,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后来也损毁了,被迫重修,清初时此门还曾被命名为“参同门”,是顺治后改为此名。

  过了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它就是以孔庙最出名的建筑了,因为藏书丰富、是孔庙最大的藏书楼,即使现如今都驰名中外。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名“藏书楼”,可惜后来被毁于战火,到金章宗在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更后来是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

  “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最初在汉代孝经援神契纬书中有“奎主文章”之说东汉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划。”

  因而“奎星”逐渐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为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之神。

  所以奎文阁也称奎星阁、魁星阁、文昌阁等。

  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

  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

  奎文阁虽然高大,可结构却十分合理,而且固坚异常,虽然最初的建筑被毁了,但自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都始终屹立不倒。

  即使更后来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可奎文阁依旧坚固的挺立着,岿然屹立,可见建造之精良。

  此外这进院落的东西还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是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员在此戒斋沐浴的地方。

  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就连后代的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时都曾在此沐浴,又称“驻跸”。

  李小鱼他们则是不能进去的,根本没资格,只能在外面远远的望一望,参拜一下,便当是祭拜过了。

  ……

  ……

  ……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