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开国太祖的国策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个故事出自古典三侠五义,真的是想象力丰富至极,能想出剥了皮的狸猫这么个经典道具。

  不过这个故事也并非全都是杜撰,也有一定历史原型,比如李氏原是刘氏侍女,后被宠幸也封为嫔妃,生了儿子后刘氏要抚养,她也不敢不给。

  直到仁宗继位后才知生母是李氏,那时候李氏已亡故,仁宗听说李氏是被迫害致死,于是开棺验尸,结发现是盛装入殓,这才依旧孝敬“养母”。

  庆历新政不终全:

  说的是仁宗时候,国内土地兼并严重,官员、军队冗员极多,与名目繁多的冗费合成“三冗”。

  于是宋仁宗用范仲淹等为相,负责变法,史称庆历新政。

  只不过这个新政忙了一年多就失败了,而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也先后被排挤离朝。

  只是庆历新政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基础。

  克己纳谏尚勤俭:

  说的是宋仁宗克己纳谏的故事非常多,比如吃饭吃到沙子,却不肯说,害怕下面人因此获罪比如看到随从没准备水壶,就忍着口渴不说,害怕他们为此获罪。

  纳谏的故事也多,比如朝臣建议裁减宫人,身边的太监不屑,他直接就把这些太监裁撤了。

  又比如有人为他进献美女,朝臣建议他远离女色,他害怕日久生情,立即就将这些美女送走。

  最出名的是他原本想为宠妃的娘家人升官,包拯力谏不允,唾沫星子都飞到他脸上了,他擦擦脸,无可奈何作罢。

  仁宗仁名天下传:

  乾隆将他与康熙皇帝、唐太宗并列,史书称其为帝王中第一“仁君”。

  乃至于他驾崩的消息传到市井街头的时候,一些普通的老百姓都失声痛哭,赶着到皇宫外面为宋仁宗送别。

  这是真的,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市民们全都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特别是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连“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此后,辽国历代皇帝竟然“奉其御容祖宗”。

  可见仁宗皇帝真的是仁义到了极点,包括到北宋灭亡的时候,进犯的金兵到处烧杀抢掠,甚至把北宋皇帝的坟墓都挖掘了一遍,但是唯独宋仁宗的坟墓完好无损,金兵无人敢动,就是因为他太过仁义了,仁义到连敌人都尊敬他。

  这些也许有夸张成分,但史书从不为其他帝王做这样的描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仁宗之“仁”必是出类拔萃的,到了一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虽然他没有开疆破土决战于两军阵前的勇略,也没用厉兵秣马收复燕云的雄心。

  而且也可能有些柔弱,不够决断,但作为守成之主,他能够克己、勤俭、纳谏,所用之人也以中上水平居多,特别是作为一个致力于百姓安居乐业的皇帝,恪守祖宗国策,仁德治国,仁宗称“仁”,当之无愧。

  故此他的亲历其为,也才能保全宋王朝三百多年的江山社稷,让国内百姓生活的大多安居乐业,免于刀兵战火,真的算得上是十分不错了。

  这也是宋朝帝王帝王的高明之处,虽然他们很多都是艺术家,并不擅长于治国,贪图享乐,可是却能奉守痛哭,赶着到皇宫外面为宋仁宗送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