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准备,入伏第1/2段
晋王李定国天刚擦黑便率主力撤退,可在走之前还抽出时间,与窦英共同选定了伏击阵地,并给予了物资上的全力支持,可见其对这次伏击的重视。
清军势大,什么断后阻敌,都不可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只有烧毁其粮草辎重,才能迫使其不能穷追不舍。
而窦英虽然提出了叠次伏击的建议,但只是后世人的见识广博。而要论真正的战阵指挥,即便是融合了本尊的记忆,也是大有不足。
得到了名将的指点,差不多就是晋王李定国给制定的伏击计划,这让窦英感动之余,也是信心大增。
至于用于伏击的物资,窦英得到了硫磺、焰硝、火药、火箭,还有一百多颗地雷。
没错,就是地雷,明朝时就有的地雷。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记载,建文二年白沟河之战时曾“藏火器地中,人马遇之,辄烂”。
从记载上看,早期的地雷构造比较简单,多为石壳,内装火药,插入引信后密封埋于地下,并加以伪装。当敌人接近时,引信发火,引爆地雷。
明中期以后,使用地雷渐广。雷壳多为铁铸,引信也得到了改进。
至明万历年间,各种地雷纷纷问世。万历八年,戚继光镇守蓟州时,曾制钢轮火石引爆装置“钢轮发火”。
当然,窦英得到的不是“钢轮发火”这种高级货,就是原始的要用火点燃引线的铁壳雷。
其实,这与宋朝就出现的“震天雷”是一样的构造。只不过,在火药配方上,威力要更大一些。
而在磨盘山设伏时,李定国的布置是“埋地雷谷中,敌尽入后初伏乃发;然地雷,二、三伏乃发”。
因为清军只至二伏便停止前进,埋设的地雷便没用上,全都给了窦英。连李定国都觉得这东西没大用,索性作个人情。
窦英也不想把这玩艺儿再埋地下,而是命令手下用绳子把地雷绑好,象个链球。
同时,他在撤退的路线上布置了一些陷阱机关,又在三四里外的一个狭谷设了埋伏人马,并留下一百人在此接应。
他的想法是把地雷当大号手榴弹用,点着火往敌人头上抛甩,一通狂炸后,脱身应该没问题,说不定还能重创追兵。
除了这个创意外,窦英还命令手下兵士搞好伪装。迷彩服是没有,现作也来不及,只能是往身上多绑草、叶等植物,脸上也要涂抹植物汁液和泥土。
虽然很丑很怪,但确实比较有效地防止了脸部某些部位的反光,并模糊了脸部的轮廓。
至于窦英命令士兵扒下一些清军的军服、盔甲,以后如何使用,连他也不是想得很清楚。
交代任务,监督执行,然后埋锅造饭,又继续紧锣密鼓地准备。直到半夜时分,窦英才命令手下各部休息。
此时,夜的静谧,星的闪烁,好象正是引人暇思的时候。
窦英的思绪飘飞,一会儿想到了后世的亲人朋友,心头荡起阵阵凄怆;一会儿又想明天的伏击作战,哪里还有纰漏………
其实,窦英主动请缨再次伏击,既有对自己只能是往身上多绑草、叶等植物,脸上也要涂抹植物汁液和泥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