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宣府第1/2段
日头已经偏西,金色晚霞横跨天际。官道两旁,一垄垄农田连块成片。黄澄澄、绿油油的高粱、小麦迎风摇曳。正是秋收时节,庄稼地里,到处都是穿着粗布短衣的农人。有三五成群拿镰刀割麦的,有拉大车载着小麦和高粱杆子往村寨里运的。偶有妇人,舀水装到一个个木碗里,递给挥汗如雨的男人们。
鞑子犯边的消息可能已经传到庄子里,也可能没有。但那又怎样?民以食为天。这时代,农为立国之本。就算鞑子打进来了,这粮食也得抢进屋子里去。不然就算鞑子退了,明年若没粮食吃,人就得饿死。
这时代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有限。北方边地的农田,又不似江南那般肥沃。寻常农家,就算一年辛勤劳作,遇上好光景,种出来的粮食,也只是勉强混个吃饱罢了。至于吃好,是不用想的。若是婆娘会持家,或能结余些小钱,给一家老小添置件新衣裳,再剩下的,存起来以备急用。
若是年景不好,碰上大旱、虫灾啥的,那就得靠往年积存或官府赈济,半饿着肚子苦捱吊命。
好在边地民户是不用向朝廷缴纳钱粮的,比之内地百姓,经济负担要小不少。但劳役繁重,筑城建寨、维修驿道,驮运军资粮秣,数万大军驻守之地,每年应役民夫,可不是个小数。
再加上朝廷为强化边地防御,要求边民,无论城镇村庄,都以堡、墩、营、寨形式设置,“家自为守、人自为战”。边民乡勇丁壮,日常都需参与协防,战时更得随军上阵杀敌。故而,边地男丁,就算平常时节,因劳役战阵而殒的,比之内地,也多上许多。这少缴的钱粮,实是拿命去换。
方远一路行来,见到的就是大片平原上,如珍珠串成一般,连绵不绝的堡墩营寨,以及这些庄子周围忙碌收割的农人。
那些堡墩营寨,多用夯土做墙,高七八尺至一二丈不等。每一个,都是小型军事堡垒,一旦边燧烽火示警,周边农人可以迅速避入堡垒内,依托堡寨高墙守御。对于轻骑入寇,缺少攻具的鞑靼人来说,这些不计其数、星罗棋布的堡、墩、营、寨,想要一个个啃下来,的确是耗时又费力的事情。
眼望四下景象,方远不禁感叹古人的强大智慧。他思来想去,在这个时代,抵挡鞑靼人进攻,确实再没有比构筑此等防御体系更好的方式了。千年以来,汉家军队不是打不过游牧民族,而是即使打败了对方,过段时间,草原民族依然要来袭扰。当然,若有绝世名将,或雄才大略之主,以举国之力,出动数十万大军,把对方彻底消灭干净,倒是可以换来一段少则数十年,多则百年以上的持久和平。但这需要机缘。
他正低头沉思,耳边传来一阵极其雄浑响亮的鼓号声。悠长号角穿透四野,在这落日余晖中显得格外庄严大气。
方远抬头前望,宣府雄城兀立眼前。无数军马行进间沉沉踏步声,伴着号角音隐隐传来。
“总算到了。那是北校场收操的号角。”吕如松略带自豪地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