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朴素的智慧第1/2段
在剧县待了三天之后,于淇就离开了这个被孔融留下了太多痕迹的地方。
跟于淇一块上路的,除了郑益恩以及一队骑兵,还有十几万被安排到都昌、下密两县进行屯田的百姓。
经过张崇对北海国土地及各县百姓分布情况的统计摸底,他向于淇提交了“关于在北海国集中建立三大屯田营的建议”,于淇批准了张崇提交的这份建议。
按照张崇的建议,除了已经建立起来的胶东、即墨屯田营,于淇称之为“第一屯田营”,简称一屯。还将在都昌、下密两县范围内安置十到十五万百姓,并在两县范围内划拨五百万到八百万亩土地,建立“第二屯田营”,简称二屯。在淳于、高密、夷安三县范围内划拨一千万亩土地,计划安置二十万左右的百姓,组成“第三屯田营”,简称三屯。
这一次跟随于淇一块离开剧县的,就是去组建二屯的百姓,因为土地的统计划分、农具种子的调集、耕牛的筹集等工作的限制,张崇没办法一下子把二屯、三屯同步建立起来,只能先紧着距离近一些的二屯。因为二屯要是顺利建立起来的话,反馈回来的消息也会让筹备中的三屯的百姓安心,给他们安稳生活下去的希望,不至于因为几十万人聚集在一块而闹出什么乱子来。
中国的老百姓就是这样,只是还能活下去,只要生活还有奔头,还有希望,他们就会任劳任怨。
可能有数学学的好说现了,除去建立二屯、三屯的百姓,再抛掉于淇计划征募的两万士兵,于淇这次从兖州带回来的百姓中国还能剩下两三万人,这些人,于淇打算安置到距离剧县仅有几十里路程的乐安国寿光县。
就算没到过寿光,想必也听说过寿光,那里是胶东半岛地区难得的一马平川的平原,再加上这个时代寿光县境内名为“巨淀”的大湖,以及巨昧水、浊水、淄水三条汇入巨淀的大河,不愁灌溉水源,农耕条件上佳。
于淇已经盯上了寿光县,除了剩下的那几万人,于淇还计划趁着公孙瓒跟袁绍打仗的机会,看看有没有可能从冀州招揽一些流民过来,若是能趁着战乱从冀州招揽一些流民过来,补充到寿光县的屯田营中,四屯不就充实起来了嘛。
按照张崇给于淇汇报过的,他所统计的北海国历年粮食平均产量,于淇算过,以五十万百姓、人均四十到五十亩的耕种面积,在现有粮食单产的条件下,四个屯田营一年的产出足够十万大军一年征战所用。
注意,这里算的是足够十万大军一年征战消耗所用!都知道征战的话,粮草的消耗量要比平时驻训所消耗的高的多,如果没有外出征战,四个屯田营的产出,别说供养十万大军,就是再多十万,也绰绰有余。
不过随着屯田营规模的扩大,于淇也在考虑,是不是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官职来管理各个屯田营,因为屯田营规模庞大,横跨数县,将管理权下放到县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把管理权放在郡一级,那郡府的权利就太大了,所以想来想去,于淇还是决定效仿历史上曹操的做法,设立一个屯田校尉或者屯田都尉的官职,专司屯田之事。
至于这个官职的第一任官员,于淇还没想好,张崇无疑是合格的,但是他处理民政的娴熟经验也是于淇目前的属下中急缺的还是等见过了万百姓、人均四十到五十亩的耕种面积,在现有粮食单产的条件下,四个屯田营一年的产出足够十万大军一年征战所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