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贝叶斯主义第1/4段
托马斯·贝叶斯,英国数学家。
约1702年出生于伦敦。
和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欧洲人一样,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
当然,某种意义上,这类人就算是信教也要信点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说,艾萨克·牛顿爵士虽然信教,甚至对圣经文本考据很有研究,但是,牛顿爵士却也因此拒绝承认三位一体,并认定圣经之中存在后续年代混入的伪作,耶稣基督也不是传说中的“弥赛亚”。
尽管爵爷话没有说满,但是他留下的手稿之中,字里行间确实隐有“我这么牛逼,我有可能才是传说中的弥赛亚”的倾向。
当然,这一套也不是什么特别罕见的自我认知偏差了。
毕竟,与该宗教同宗同源的隔壁,自称“勇者马赫迪”——在世界最后之日救赎人类的“蒙受神引导的人”来发动叛乱已经是常有的事情了。
那边已经出了数百个“勇者马赫迪”,甚至还有极端的政府宣称自己是暂代“勇者马赫迪”掌握世俗的权柄。
相比之下,这边再出一两个自称弥赛亚的人,也不是很反常呀!当然,这种比较妄自尊大的讨论,贝叶斯老兄其实是不喜欢的。
他认定,数学可以显示“命运”,显示“神的灵运行于世界的轨迹”,所以他用数学,尤其是概率论来寻找上帝的存在。
当然,关于贝叶斯先生的信仰问题,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毕竟吧,很多人在这个事情上其实没什么选择。
而有的时候,一种没有经过思考的“先验”的情感倾向,并不会造成太过严重的后果。
贝叶斯方法的核心,在于他所提出的“逆概率”。
在了解“逆概率”之前,先要简单介绍一下“正概率”。
“从袋子里拿出球”的题目,是初中生会去学的的。
在个别国家的个别时期,它甚至是小学生课本里的问题。
即“假设袋子里面有N个白球,M个黑球,你随机取出一个球,取出黑球的概率是多大”。
而逆概率,则是一个反过来的问题。”
如果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袋子具体有多少球、黑白球之间的比例如何,而是闭着眼睛摸出一个(或好几个)球,观察这些取出来的球的颜色之后,那么我们可以就此对袋子里面的黑白球的比例作出什么样的推测?”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更加通俗的方式解释“逆概率”。
我们刚刚认识了一个人,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而这个时候,我们看见他做了一件好事,那么,他是好人的概率就提升了。
但是,毕竟知人知面不知心,这里仍旧存在他是坏人的可能性。
——这就是贝叶斯学派了。
对于广大的物理世界来说,“逆概率”的情况,其实比“正概率”更为常见。
对于人类来说,物质世界太过复杂了。
人类往往无法把握一个现象之中的全部条件。
而就算是做统计,“全面调查”的情形其实也很少很少。
科学家最常面对的,其实是“取样调查的结果”。
也就是“面对一个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球的袋子,随机取出的那些球”。
贝叶斯概率对于世界有着难以想象的深刻影响。
与贝叶斯相对的概率论,被称为“频率学派”。
频率学派更接近大众直观认知下的“概率”。
频率学派认为抽样是无限的。
在无限次抽样当中,对于决策的规则可以很精确,而在一个规则之下进行无限的抽样之后,最后得到的结果,就会无限接近真实的“概率”。
就好像“硬币只要无限制的弹下去,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次数一定无法把握一个现象之中的全部条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