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见(一)第2/3段
“其产量能达一千两?”
我未说啊,对了,昨天从地里回家,李二郎告辞,终是雪天,刘昌郝让朱三骑马将李二郎送到大道上再回来,大约是那时朱三说的。
“陛下,欲高产,需精耕细作,不仅是肥料与土壤,还有其他的技巧,如育种、育苗、修剪等,若在臣家种,几年后或能达到一千两,然广而推之,可能只有五六百两,六七百两。”
“能起木绵作用?”
“与木绵树之木绵相比,保暖恐稍稍逊色,然差异不会太大。”
“能种成乎?”一个瘦高个子的大臣问。
“公,末学别无所长,唯种尔,论种,末学说能成便成,不能成便不成。”
那个瘦高个子忽然哑笑起来,说:“汝才情亦佳,不亚于种之道,”
另一人严肃地说:“刘昌郝,陛下在此,汝说能成,则必成。”
刘昌郝点头,又说:“亦难得,终于让陛下与诸公重视也,北方百姓有幸矣。”
这话说的,有的人都开始臊得慌了。但刘昌郝说的也是事实,想要迅速推广,靠自己力量还不行,必须靠国家的力量,如宋真宗推广占城稻,老朱推广棉花。
赵顼道:“若成,朕会让你参加制科试。”
宋朝除了科举与武举外,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考试,便是制科试,其要求更严格,需多名重臣联手推荐,再由皇帝审核,通过后才能参加制科试,整个宋朝三百余年历史,试选了四万多名进士,制科试只进行了二十二次,成功通过的只有四十一人,包括富弼与苏东坡。一旦得中,其比进士试还要贵。
刘昌郝瞅着各个大佬,赵顼问:“刘昌郝,你为何左右顾之?”
“诸公亦同意乎?”
朕亲自推荐你,何须大臣同意?
之所以有此一说,一是通过李二郎的转述,皆认识到棉花的重要性,当然,它是南方作物,能否种成,还是一个问号。
二是才情,凭借两本书与那些诗词,才学应当也足够了。
三是李二郎说的大宏愿,操守应当也没问题,至少今天来看,衣着确实朴素。
刘昌郝想了想,还是不能参加,种是真才实学,至于文章,只要一参加,马上就会原形毕露,况且还有一个万亩锦绣的任务,便说:“陛下,臣父亲早亡,止有一母,且有病在身,臣不敢于此时求富贵。”
“且,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一顶乌翘帽上载陛下与国家,下载千万百姓,其重重于泰山,臣未做好承其重的准备,亦不敢求仕。”
“若臣有求仕之心,自当来参加科举,名正言顺地进入仕途,其实进不进仕途,皆能报效陛下与国家也,如棉花。臣以为,此才乃忠孝两全之道也。”
十几个大佬面面相觑,这是制科试唉,居然拒绝了。但也说明这时宋朝的朝堂虽陷于变法之争,也比明末好得多,不说想不到,一说,立即引起重视。但刘昌郝也奇怪,我不但以后献棉花,已经献了火药配方,为何不提?哪里出错了?不过今天来是办正事的,不是来邀功的,不提,刘昌郝也不能问。
棉花能不能成功,不大好说,成功了,刘昌郝才能获得大功,才能拥有参加制科试的资格,正事为主,王安石问:“刘昌郝,黄嵬山论乃是你所著?”
刘昌郝也不可能认识王安石,他说:“公,乃是末学所著。非是末学持才妄议朝政,乃是末学作为旁观者,或许能看得更清晰。末学所请牙人说黄嵬山,末学当时便奇怪也。公,能否安排人手,将外面物事搬进来?”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