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大宏愿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是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营养钵的尺寸乃是8*10cm,直径是8cm,一分地是60平米,能置九千多个营养钵,能提供四亩田的棉苗,纵种得多,不过两分余苗田,能用多少纸?况且是刷了桐油的纸,保管好了,用上两年是不成问题的。

  “非是纸成本,乃是肥之人力成本,其乃吃肥之物。”

  “能亩产千两乎?且朝廷也发诏书,询问过福建路,其皆答曰,产量极低,正常只有两三百两,高产者不过三四百两,然少之又少,低者往往只有一两百两,其处理亦麻烦,剥籽难,织布更难,故吉贝布价居高不下,又担心北地种不活。”

  朝廷居然问过福建路?

  刘昌郝想想也释然,自己说千两,五百两,那怕是五百两,也足以让朝廷重视,问一问是应当的。

  “其产量……”刘昌郝想了想,他们说的皆是皮棉,得换成籽棉计算。后来籽棉出皮棉率往往达到35-42%,但这个不能当真的,一是棉种大幅度改良,二是轧花机更先进。仅是一个轧花机,就可能有两个点的误差。况且是粗绒棉,只能按25%,轮到自己种,又是第一次种在北方,可能连25%都不足。

  高者三四百两,二十余斤,低者一两百两,十斤,即便福建路皮棉率达到25%,但放在福建路,还要考虑一个因素,其脱籽的机械,不能与朱三带来的棉籽比,那全是雇人用手剥的,其皮棉率也可能不足25%。且宋亩小,宋斤大,换成标准斤亩,得乘以一个1.4的系数。那么高产者,按照标准斤亩算,每亩则是一百多斤,正常的近百斤,低产者只有五六十斤。

  这个数据不是少了,而是很高……难道皮棉率比自己预计的还要高?不然这个数据便不正常,或者福建路官员略夸大地上报。刘昌郝显然也不大相信,夸大上报可能性极大。

  “陈公,请随末学来。”

  刘昌郝先带陈绎看牡丹花。

  “汝真种了牡丹?”

  “它们仅是大株,陈公再看,这些棚内皆是牡丹花苗。”

  “如此多牡丹苗?”

  “还好,”牡丹是未来立家之本,刘昌郝没有多谈,又带着陈绎看甜瓜:“陈公,末学所种甜瓜佳乎?”

  现在正式爬蔓了,然而经过修剪的,看上去叶不繁叶不茂,陈绎迟疑片刻说:“尚可。”

  “看似尚可,去年每亩毛收甜瓜三千多斤,高者达到四千斤,去年末学乃是第一年种,今年会更高,高者甚至能达到五千斤。”

  “四五千斤?坊间传言居然是真的?”

  别的不说,甜瓜人家已经种了一年,且卖了不少钱。

  “末学对陛下说,其他末学或皆短矣,然种,却是末学之长,能及我者,恐不多矣。”

  “汝种便有千两?”

  “若是末学来种,前三年不大好说,几年后或可达到千两,普通人家若是按照末学所说去种,五百两则易。“

  关键一项数据刘昌郝不清楚,皮棉的出棉率,刘昌郝所说的,是按照25%去计算的,五百两,换算成籽棉则是175标准斤/标准亩,若是千两,便是350标准斤/标准亩,即便放在试验田,依然难度不小。但若是出棉率能达到30%,每标准亩仅需出产125斤籽棉,难度立即降下去。

  陈绎也不大好说了,说达不到,人家甜瓜产量在这儿呢,况且还有牡丹,虽是晚开品种,但现在还没有凋谢,开得还可以,问题是这里是尉氏地界,且是贫瘠的山洼区。

  “其终是南方作物。”

  “陈公,末学用温棚育苗,于夏收后移植,已经完美避开气候巨大的差异,再请陈公随末学来。”

  刘昌郝将陈绎带到庄木匠家,指着脚踏式缫车说:“此乃是末学与吴叔父共同研发之物。”

  “少东家,乃是你发明,与我无关哪。”庄木匠连忙,末学所种甜瓜佳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