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4 章 移风易俗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古人不喜欢分家,是有道理的,分家以前,不论彼此心中多少意见,框子在这里,总能维持下去,一旦分家,则亲戚情谊荡然无存,甚至反目成仇互相举报的都不少见。这种事从古到今不曾断绝,只是现在因分家时间提前了,老人不能一闭眼一撒手,眼不见心不烦,而必须要承担了分家的后果。因此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中——从各种角度来说,后代们都是希望分家的,也应该尽早的分家,但这无异于是对老人的一种压榨,老人本人很不喜分家后晚景凄凉的未来。

  这种时候,徐地主和张老丈便又隐晦地怀念起从前了——尽管现在什么都好,但从前的世道,是很注意维护家长的威严的,平时什么事都不管,装聋作哑的县衙,也会对不孝案极为关注,而整个社会上,从族老、乡贤再到街坊邻居,都会自发地维护着孝道的重要性,不尊老是很严重的罪名,不分家是兴旺的表示……

  但买活军来了以后,这些就都没有了,随着不断的分家和迁徙,现在早已没有族老了,街坊邻居的联系也不像是从前那么紧密,不再是动辄便相处几十年,互相知根知底的老街坊,现在的县里,到处都是外来人,也到处都是搬走的人,人情似乎越来越冷漠,而老年人原本能依靠的一大利器,邻里舆论,也就陷入了虚无之中。

  而且,买活军的县衙从来不管儿女的孝道问题,他们只管赡养协议,如果赡养协议没有在衙门‘备案’,他们也是不管的。老人若没人赡养,被扫地出门,倒是会被收容到孤儿院旁的老人院里去——去那里的老人,自己身强体健,还能做活的还好,有病的几乎都活不过一个冬天,说来实在是凄惨落魄,让人心寒。

  张老丈自家也是儿女满堂,他一样有徐地主的烦恼,此时和徐地主嗟叹了一番老友们的境遇,分家了之后,如今也是有好有坏,但总的都不如没分家以前,又着重说起了两人都熟识的一个姻亲,“他倒也是糊涂,明知大儿不靠谱,还将家产分了七成过去,也有好几十万筹子,这般可好,余下两个儿子一拿钱就都去了外地,信也不来一封,大儿一家待他也苛刻,要说去找女儿来说理,女儿道现在又没有出嫁女儿不分家的道理,她什么也没落着,不如不掺和娘家的事,免得还被赖上了养老,转头听说也到云县去了。你说说,这生育养育之恩,没一样记在心里,只记得这一点不公了!现在五六十岁的人,还要在街上摆个油炸摊子,真正是!”

  徐地主他们都是长子,这才继承了这些家产,他们是从前那种继承方案的受益者,并没有被苛待过,便不知道被苛待的人是什么感觉,因叹道,“一代不如一代,如今礼崩乐坏,更是人心贪私,他们只知计较心里那点不公,却不看落草时什么也没有带来,哪怕是一文钱,还不都是我们给他们的?”

  张老丈也极力称是,两个老头子越说越投契,徐地主不觉就将心底话告诉了出来,道,“以我的心里话,这钱,还是要捏在手上为好,家可分,但钱还是要等我们死了再分。尤其是家里这些产业,现在实在是不好分的,都在房子里、租书铺子里,再说现在又要去做生意,本钱自然是越厚越好,现在分开了,便没钱去做生意,怎么生发呢?”

  “说到这事,我托人从衙门里抄了一张分家协议来,”张老丈从怀里掏了一份文书,徐地主顿时精神一振,经过数年的培育,他们这些从前只讲人情道理的地主老财,现在比谁都更喜欢看衙门的规定,看文书的范式。“倒是分得有点意思,老亲家您且看看。”

  买活军治下的活死人里,现在有大量财产需要分配的人家极少,99.99%以上的民众都还在积累资本中,这种分家的烦恼集中在原本的地主阶层中,而他们的情形也都是相似的,手里有大笔的现金,有一些房产,但除此之外没有太多的生意,田地那是一点都没有的,全被买活军给买走了。

  这份分家协议,应该是衢县那里的地主撰写的,他们家也是大家族,徐地主一扫就道,“这儿子七人,女儿六人,着实是人口兴旺!”

  “可是了,这户人家听说便是衢县那里数得着的柯家的文书。”张老丈指点道,“你瞧这分得,倒是有意思,明说了田产变卖的筹子、存银、铺子,合为一百万筹子,还有住房八处,各有大小,其中儿女十三人,各得了二万筹子,并共分八处住房扑买。”

  “什么叫扑买?”徐地主虽然也做过生意,但脑子就不如张老丈灵活。

  “便是把八处房子分成十三份,设了底价,十三人各自物色想要的房子,并对此出价,譬如这处房子底价是一万筹子,但你觉得它好,便出了两万,另一人出了一万五,你得了之后便要付给另一人五千,另一人可以在第一轮挑剩的房子中再进行一轮扑买。”

  徐地主先听着迷糊,后听了,一面觉得合理,一面也感到荒谬,不由啧啧赞叹道,“普天之下,竟有此事,简直是纲常沦丧——不由父母分配,而由儿孙扑买,这是何道理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