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规劝与君臣对话第3/4段
康睿点了点头,说道:“想来也是一定的,从周围的府郡调些钱粮过去,赈济一下。另外,将濮阳今年的税赋也减一些吧,这件事你安排户部办一下。”
说完这些,康睿又将刚才的奏折拿起看了一眼,随后问道:“武垣怎么样了?”
周博玄知道皇帝召他进宫必定会问及此事,故此早就做好了准备,将几日来汇上来的消息一一道出:“回陛下,徐清砚在温村的下堂村杀了一些人,多数是阻挡的士卒,村民损伤不大。温家的人都退回了上堂村,村里面都是男丁,妇孺弱老都在武垣城中,估计明后两日,徐清砚该向上堂村与武垣进发了。”
周博玄说着话,将身体向后靠了靠,又半坐在了椅面上,继续道:“温家这次动了不少人,冀州的温氏子弟也动了,在京的有些官员也正要联合上表,准备弹劾徐清砚。”
康睿听了周博玄的话,微微地笑了笑,说道:“牵一发而动全身,看来温家还是有些底子的。不过也好,动一动才能知道,这各家的水下到底藏着多少鱼。”
周博玄没有即刻回应康睿的话,因为他清楚当今天子的意图,氏族大家的势力遍布朝野,这不是皇权所愿意看到的,也不是帝王所能容忍的,虽不能完全将这些人的势力连根拔起,但杀一儆百应是皇帝的心中所想。
周博玄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对皇帝的这一做法他无法做出评价,也不敢做出评价。因为他周家也如那些人一样,亦是历经数代的世家大族,便是他周相门下的人又是何其多呀!
见老相周博玄沉默不语,康睿轻笑了一下,抬起手中的奏折说道:“这是户部尚书王崇递上来的奏表,说他年事已高,无法再替朕掌控好户部诸多事宜,想要辞去尚书一职,回乡颐养天年。”
康睿口中说着话,将手里的奏折放回了书案上,又指了指其他的几本继续道:“还有这些,都是几个老臣递上来的,都是要告老还乡的。”
听着靖德帝康睿的话,周博玄心中犹豫了一下,随后拱手执礼道:“陛下,其实臣这些年也早已觉得自己的身子不济,只因国事未平,一直未敢想陛下您提出辞呈,现如今已是天下太平,臣想……”
周博玄口中的话尚未说完,便见康睿面沉似水,目光冰寒地望向了自己,这份威仪与怒意让其生生地将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你真觉得朕容不下世家大族吗?真的认为朕会将他们赶尽杀绝吗?”康睿口中问着话,目光却没有移动半分,紧紧地盯着周博玄。
周博玄没有回应,只是望着康睿轻轻地摇了摇头。
康睿收回了目光,拿起一本奏折随意地翻了几下扔了回去,口中轻叹道:“周相,你应该懂朕的。过去,朝廷多年征战平叛,积弱甚深,对有些人,有些事的掌控多是力不从心。若是现在不整治一番,长此以往,终究是要出乱子的。”
周博玄闻听此言,赶忙双膝跪地,便磕头便泣声道:“是老臣糊涂,是老臣未能替陛下分忧,老臣该死。”
康睿站起身,走上前来,伸手扶起了满脸泪痕的周博玄,口中说道:“你又有何罪呢?你的功劳,朕是清楚的,你们周家与别人不同,朕也是知道的。”
说完,康睿缓步走到门前,伸手推开了房门,望着深邃的夜空,缓声说道:“卫国开国百年,多有不易。历代先帝无有懈怠,尚且纷乱不断。到了朕这,卫国赢弱至此,朕每日里都是焦心不已。如果朕不能留下一个安稳的卫国,那后来人怎么办呀?”
周博玄再次跪伏在地,将头死死地可在地面之上。虽没有答言,可哭泣之声却从他的身下传了出来。
康睿叹息了一声,转身走到书案后,坐回了椅中。见皇帝坐下后,一直守在门外的刘内侍紧忙伸手紧闭了房门。
康睿望着依旧跪在地上的周博玄,开口说道:“周相,你老了,朕也老了,可咱们的事情还没做完呢,起来吧,坐着说话。”
周博玄用宽大的衣袖擦了擦脸颊,起身坐回了背椅上,拱手执礼,神情坚毅地说道:“陛下,您不老,臣也不老。只要陛下需要臣,臣便愿受君命。为陛下,为我卫国,舍了这一身皮囊,洒了这一腔鲜血。”
康睿闻言放声大emsp;周博玄说着话,将身体向后靠了靠,又半坐在了椅面上,继续道:“温家这次动了不少人,冀州的温氏子弟也动了,在京的有些官员也正要联合上表,准备弹劾徐清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