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林氏汉语拼音方案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林子轩先要做的是收集消息,不过从目前国内的报纸上得到的消息有限,大多只是宽泛的介绍,没有提及更深层次的东西。

  只是说《老人与海》在美利坚有多受欢迎,季鸿明有多受美国报纸追捧。

  电报表达不了太多东西,仅仅是传递一个消息而已。

  林子轩不死心,《老人与海》不可能一下子就红了,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上海,有不少洋行和学校都订阅国外的报纸杂志期刊,虽然邮寄到国内没有了时效性,却也是了解自己国家的一种渠道。

  上海沪江大学是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必定会有类似的文学杂志。

  林子轩让冯程程在沪江大学图书馆寻找外文的报纸杂志,以文学类为主,重点是有关《老人与海》的报道。

  他还让平禁亚在各个洋行和公共租界的外国人聚居地收集类似的报纸期刊。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两天后,还真找到了几篇《老人与海》的报道。

  虽然都是一个多月之前的消息,但也让林子轩了解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在他离开美国后,《大西洋月刊》就刊载了《老人与海》和《小王子》,而直到过了大半年,《老人与海》才引起了美国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恐怕季鸿明看到了消息,觉得有利可图,就冒名顶替,成为了《老人与海》的作者。

  知道大概的情况后,林子轩开始权衡利弊。

  季鸿明翻译了《老人与海》,对这部肯定很熟悉,或许还留下了什么,让美国人相信他才是的作者。

  那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稿子是林子轩邮寄给《大西洋月刊》的,稿子的内容是用打印机打出来的,不过信封上的地址是他手写的。

  如果那个信封还存在,可以鉴定笔迹,来证明那封信是他邮寄的。

  还有邮寄的地址,是他和徐至摩租住的公寓,房东可以证明在那段时间他住在那里。

  关于那个困扰美国人的笔名,是“林子轩”三个字的汉语拼音,这是最直接的证据。

  等等!

  林子轩忽然想起来他使用的是后世的拼音,和民国时期的拼音完全不同。

  这个年代使用的拼音是注音字母,而不是拉丁化的拼音。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平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音”和“采定字母”。

  会议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

  192o年,全国各地6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

  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

  后来,还兴起了国语罗马字运动和汉字拉丁化运动。

  1923年,《国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