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以量度人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伯否有一种得遇知己的感叹,同时王禅也知道眼前的伯否,之所以能在吴国当权,自然是有道理的。

  伍子有大才,却在做人为臣方面与伯否相差很大,就说几年前吴国攻入楚都一样。

  伍子胥掘坟鞭尸,就是急性攻心,深仇不化的体现,为仇恨蒙了双眼,吴王虽然不说,可心里定然不喜。

  可同样被诛的伯否,却不动声色,若说在吴王面前,当然还是喜欢伯否。

  因为吴王是王,楚王亦是王,他们有同感。

  所以这些年来,吴王反而对伍子胥不加重用,反而是仅为太宰的伯否深得吴王喜欢,成为众臣之首。

  在春秋末期,列国之中太宰其实已没有实权,但在吴国是一个特例,就是因为伯否之故。而伯否有书言是在春差时期才做太宰的,为故事方便,所以也把这个太宰提前几年,可伯否能得吴王欣赏,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世人俗眼,又如何识得太宰大人之才,若无吴王之能,也不配太宰大人辅佐,大人不必感怀,正所谓居高者孤,临渊者离,猛兽不与弱羊同行,贤能不与市井同污。”

  伯否一听,十分满意,脸带微笑,对王禅已是十分认同。

  “小公子,你来吴地自也该知道除了老朽之外,尚有伍子是大能之人,其名远播列国,无人不晓,为何不去伍府,却首来我伯府呢?”

  伯否虽然对王禅有所改观,可心里毕竟还是有疑惑,这才该是一个能当太宰之人的城府。

  王禅一听,面上显出忧虑,缓缓道:“人若为名,其人也累,人若久恨,其心也窄,伍子之才,窄于其胸,累于其名,而苦于其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列国之中王候为大,小国臣民以君为上,朝代更替,杀戮难免。君臣之义,首在于臣,周公制礼,礼制天下。水流深壑,成其潭,水流空洼成其湖,水流万渊,成其海,这是有量有容之故。伍子之才,其量也窄,不足道也。“

  王禅用水的道理来说一个人的量,也算是十分精妙,与老子之说异曲同工。

  伯否是在楚国横遭诛全族之人,而伍子只诛其父兄两人,两人相比,伯否之仇似乎远大于伍子。

  可伍子之恨却远超伯否,所作所为,也为君子不齿。

  当年就有楚人申包胥原本与伍子胥是故友,在伍子胥逃出楚国时,伍子胥曾对申包胥说过:“它日我回来必然毁了楚国。”

  而申包胥则言,你若想毁,我则必保楚国。

  而当伍子胥掘坟鞭尸之时,申包胥也曾传话给伍子胥说过:“伍子之恨于超天意,当年你拱手称臣,今日你掘坟鞭尸,侮辱死人,他日你必当还之。”

  而伍子胥则并不以为然还让人带话给申包胥说:“我已近日落之人,雄心却还未达成,路途还很远,所以我必须倒行逆施。”

  后来经李悝推荐,申包胥出使秦国,至死不回,这才感动秦王,出兵攻吴,解楚遭灭之危。

  这些事王禅自然清楚,可王禅并没有掘人长短,也不直说过往,更不提伯否楚人之身,只是用一个人的心胸来度量。

  虽说的是伍子胥,可却暗地说的是伯否,这就是拜帖上所写的“正名”。

  通过伍子的狭隘来反衬伯否宰相肚里能撑船,若是普通人听之,或许还不明其义,可对于伯否来说,自然心里乐哈哈的。

  王禅见伯否面有喜色又接着道:“刚才所说,也只是小子道听途说之理,并无实据。只是量小非君子,我若先去拜访伍大夫,太宰大人当是胸怀大度,不会与小子一般见识,刚才太宰大人有此一问,就已是礼贤下士之举。

  若先去拜该伍大夫,以他之气度,未必会见我一个小小的楚国灵童。

  当年伍子引荐大人,其实也是同病相怜,同时也有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