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新妇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新郎不是骑马迎亲,这让张超觉得有些遗憾。但这是传统习俗,也不是张超说改就改的。后人迎亲是在早上,可唐人却在黄昏。

  不过结婚总不是那么容易的。

  车马走到一半。

  柯家人又搞事了。

  柯五带着几十个柯家汉子,跑到了老爹的马车前面,把路给拦上了。

  这也算是风俗,前有催妆,后有障车。

  要想过也行,留下买路财。

  张超也是早有准备的,直接一挥手,于是程处默、牛见虎、李感、尉迟宝琳四个家伙,一人从马车上提下来一个麻袋。

  “嘿哈!”

  四人提着四个麻袋往柯五等拦路人面前一放,然后打开袋子,开始撒钱。

  都是铜钱,张超准备了六千六百六十六枚铜钱,寓意六六大顺。

  铜钱撒下,路上一层铜光。

  柯五等人笑哈哈的的捡钱,上百人每人都捡了几十文铜钱,然后心满意足的让开了路。

  马车终于顺利前行,等到了张家院前。

  则女方要听张家这边的规矩了。

  管家早在家里准备了粟米三升,填在石臼里,还拿了一张席子盖住井口,以枲麻三斤塞上窗户,又放了三支箭在新房门口。

  搭着红盖头的七娘一身碧绿婚服,从车上下来后,进了张家,直接由三娘引着去厨房拜灶台。

  这是习俗,表示将来新妇能成为操持家务的好手。

  而张超等亲属则从便门出,再绕圈从正门入,一起踩新娘子的脚印,表示沾喜运。

  还有一个婚俗,腊月结婚,新妇不能见姑。唐人称公婆为舅姑,腊月结婚就不能见婆婆面。

  而且更新奇的是,这个时候居然没有拜堂。

  而是要在院子里面用青色的布幔搭建一座帐篷,称之为青庐。新人在这里面完成交拜仪式,而且要在这里过第一夜。

  据说这是北朝时传下来的风俗,带着点胡风。唐初之时还是沿用这种习俗,要到后来才改成在屋里拜堂成亲。

  两家的人一起观礼。

  老爹大红,七娘大绿,红男绿女,在青庐里交拜。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交拜!”

  张超注意到,夫妻交拜的时候,并不是夫妻一起对拜,而是七娘先拜,然后老爹回拜,如此四次,而不是三次。

  张超在一边看的十分高兴,感觉十分新奇,这老爹的婚礼倒像是自己的婚礼彩排了。看过老爹婚礼,他倒不用担心过些天娶十三娘的时候出差子了。

  交拜过后,可没有送入洞房这一套。

  交拜完,还有好几个仪式。

  其中就有合卺而醑,把一个瓠分成两个瓢,一个葫芦弄成了两半,老爹和七娘一人拿了一半,然后倒上酒喝完。

  没有交杯酒!

  喝完之后,两人把这杯子倒过来,这是阴阳和顺之意,要不然,这辈子都要被媳妇欺负了。而且新婚第一夜,鞋子不能被新妇踩到,衣服也不能被压到,要不然,也会被欺负。

  听到秋月和冬晴两丫头一脸正经的胡说八道,张超差点笑岔气。

  “是真的,老人说的话,哪会有错啊。”冬晴还一脸我说的是真的样子。

  喝过酒,就要却扇。

  七娘出门时就有戴盖头,里面还有凤冠霞帔。

  在交拜前,七娘还要一直拿着把扇子摭脸。

  交拜过后,就可以把扇子拿掉了。

  但这扇子不会随便拿走,还得做首却扇诗,这跟催妆诗一样。

  “老爹,看你的了。”

  张超笑着把对老爹道,老爹一脸无奈。自他根本不会做诗,好在一般情况下,只要背一首却扇诗就好了。

  老爹咳嗽了两声,三娘子便把七娘的盖头挑下。

  为了背这首诗,老爹可是努力背诵了好几天。

 &ems并不是夫妻一起对拜,而是七娘先拜,然后老爹回拜,如此四次,而不是三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