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刘晔投效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刘子扬,自何进以来,董卓进京,汉室正统就已经乱了,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尊汉室不过一块遮羞布,汝难道忘记战国之乱吗?”

  袁耀冷哼一声,继续道,“秦失其鹿,人共逐之,汉高祖起于微末,你的意思,莫非就是汉高祖也是秦朝的反贼咯?”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反贼,又如何?”袁耀翻了个白眼,“所谓的反贼或者英雄,都是后世之人所定,你说的……不算!”

  这次,刘晔是真的哑火了,刘邦也是他很远很远的祖先了,现在袁耀指着他的老祖宗说事,刘晔想大骂,但是却没道理骂,只得无力的反驳道,“秦朝穷兵黩武,苛税极重,苛政猛如虎,先祖逆天行事,乃是为了战乱连年生灵涂炭的百姓……”

  然后刘晔的声音越来越小了。

  “你袁家世代受汉室隆恩,四世三公可谓显赫至极,但是你却不尊汉室,自立为帝,如此作为,你难道不觉得羞耻吗?你难道还不承认自己是反贼吗?”刘晔突然找到了攻击的点,于是开始大骂起来。

  袁耀气笑了,他眼巴巴的看着刘晔开始骂,然后骂的嗓子都干了,然后摊了摊手,讥笑道,“还有吗?”

  刘晔瞳孔微缩,“这些,你难道还不羞愧吗?”

  袁耀笑道,“完了就好,没完你也可以继续,不过,我也没有承认自己不是反贼啊?你为啥偷换概念?”

  “噗!”刘晔败了,彻底败了,刘晔气的几乎喷出一口血来,一个人的脸皮怎么能厚到如此的程度,如此坦然的接收自己是个反贼的话,简直令人发指啊!

  就在刘晔因为袁耀这句话气的满脸都是褶子的时候,听到袁耀道。

  “君主是船只,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黄巾之乱乃是十常侍之祸,也是汉室之祸,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十室九空,生灵涂炭,饿殍遍野,如此,汉室即便覆灭,也是咎由自取!”

  “先帝压榨百姓,的确不可取,但是,刘晔,我不是他!”袁耀冷笑道,“我收揽百姓,对百姓极好,你说我是反贼,你可以去听听前来淮南投奔的那些百姓,我是何人?”

  “我待民如子!”袁耀嗤笑一声,“十万之众难民如此称我,举世皆敌,恐怕只是因为阻碍了某些诸侯的路吧,呵呵。”

  “子扬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又何妨助我呢?就当为天下百姓谋福祉,如何?”袁耀叹息一声,“子扬兄,曹操虽然为乱世之枭雄,但毕竟挟天子以令诸侯,你身为汉室宗亲,在曹营之中势必不会受到重用,至少不如郭奉孝,荀文若,程仲德之流。”

  刘晔吓了一跳,这袁耀怎么知道自己想投曹操去?

  “你这是何意?”刘晔听到袁耀一番话,的确有些心动了,因为从庐江开始,他就觉得这个袁耀不是池中之物,虽然现在还不知道袁耀的计谋是什么,结果如何,但是皖城败得一败涂地,自己和太史慈都到了江亭这个事实,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江亭胜了。

  虽然连环计是的看似巧妙,主要是因为袁耀清楚事件的走向,换成刘晔也能策划出来,但是绝对没有袁耀策划的这么随意。所以在刘晔的眼中,这个别人眼中的二世祖一般的公子,这个仲国的皇帝陛下,隐藏的实在够深……

  “啊?”袁耀听到刘晔问自己,顿时一惊,明白这是自己头脑发晕说秃噜嘴了,暗暗给了自己两个嘴巴子,道,“子扬兄,我料想天下诸侯,你若是想要投效,必定是曹操,这才妄言了。”

  “嘶!”刘晔倒吸一口冷气,这袁耀连这都能看出来,一般人来看的话,最起码自己是去投奔刘表或者刘备这样沾亲带故的吧。

  “曹操乃是乱世枭雄,如今与袁绍对峙官渡,若不出所料,袁绍必败,投奔曹操,是你最好的选择。”袁耀看出了刘晔的疑问,笑道。

  “为何袁绍必败?”刘晔心中一惊,其实他也是感觉曹操比袁绍更强,但是没有想到袁耀这个不过二十多岁的主公竟然有如此的看法,所以这一番话也存了考验的心思。

  现在刘晔对袁耀的观感也已经很不同了,至少,袁耀这人,虽然只有一郡之地,而且卡的很憋屈,但是却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所以刘晔得看看这人究竟值不值得辅佐。

  袁耀可不知道现在刘晔的小心思,只是侃侃而谈道。

  “袁绍长子为袁谭,但是却最喜爱袁尚,这也导致他帐下的谋士各为其主,而互相之间有敌意,再加上袁绍此人独断专行,唯亲是举,沮授田丰等河北名士甚至不如郭图审配之流更受到袁绍的信任。这样一来,与坐拥名将谋臣的曹操相比,又如何能胜?”

  “可曹司空帐下不过十万兵马,而袁绍有三十万大军!”刘晔眯着眼睛问道。

  袁耀没有看到刘晔的表情,呵呵一笑道,“兵力?”

  “公孙瓒三万兵卒破三十万黄巾若何?”袁耀淡然说道,“兵在精而不在多,昔日霸王败走乌江,岂非明证?”

  袁耀原本跪坐着,突然站起身来,拍拍手道,“今日与子扬兄对骂一番,果,你又何妨助我呢?就当为天下百姓谋福祉,如何?”袁耀叹息一声,“子扬兄,曹操虽然为乱世之枭雄,但毕竟挟天子以令诸侯,你身为汉室宗亲,在曹营之中势必不会受到重用,至少不如郭奉孝,荀文若,程仲德之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