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京城五大名儒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偶尔,他会回忆起张安世,总觉得那个少年,其实并没有那样的可恨,虽然偶有调皮,但是真遭人嫉恨不起来。

  不过………这样的人,至少会惹来大麻烦的,人不可放浪形骸啊。

  今日,杨士奇清晨便来到了翰林院点卯。

  只是……他眼皮直跳。

  左眼跳灾,右眼跳财。

  无分左右的话,他觉得以自己现在的处境来说,发财的机会没有,灾祸倒是很有可能。

  杨士奇心里叹息,转而又想到那位大恩人郭得甘。

  迄今他也没有打听到那位素未平生的郭先生下落,这位郭先生慧眼识珠,一定是个极了不起的人,或许……和那黑衣宰相姚广孝一样。

  每每想到这里,一股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进入卯房,堂官和亲来点卯的几个编修和侍讲正在说着闲话:“是吗……郭得甘就是他?”

  有人惊呼:“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我听宫里人说的……”

  杨士奇一听,心里咯噔了一下,脸上略带激动,忙是上前作揖:“诸公所议的郭得甘……他怎么了?”

  堂官呷了口茶,笑吟吟地道:“杨侍讲难道还不知道吗?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郭得甘,这郭得甘,其实就是张安世,张安世你知道不知道……”

  杨士奇愣愣地站在原地,浑身打了个冷颤。

  堂官后头说的话,他是一字一句也没听不进去了。

  只是如梦呓一样,反复念叨:”怎么可能是郭得甘,怎么可能……”

  “杨侍讲,杨侍讲……”

  杨士奇恍忽之间回过神来。

  众人都用关切的眼神看他。

  不可能,这怎么可能呢……

  这些日子,杨士奇都在翰林院的文史馆中整理实录,对外界的事不甚关心。

  可现在……他心里像被投入了一颗大石,心湖被激起了千层浪。

  “杨侍讲……”

  他恍忽之间,听到有人唤他。

  杨士奇才打了个激灵,茫然地看着同僚。

  下一刻,心里勐地产生了一个念头,于是抬腿,心急火燎一样,夺门而出。

  那堂官在后头叫着:“杨侍讲,你没点卯呢,你没点卯呢,不点卯可是要扣俸禄的,杨侍讲……喂喂……这咋了,好端端的得了失心疯……”

  杨士奇冲出了翰林院,心急火燎地先跑到了张家。

  却得知张安世居然去了国子学。

  国子学?

  杨士奇顾不得这许多,又一路气喘吁吁地往国子学赶去。

  等他经人指点抵达了国子学正义堂的时候,却听到张安世咆孝的声音:“入你娘,你到底有没有用心学……”

  杨士奇站在正义堂门口,张望着张安世正对一个国子学的监生龇牙咧嘴。

  杨士奇看着这个奇怪的家伙,怎么也无法将张安世和那世外高人一般的郭得甘联系在一起。

  “呀。”张安世倒是注意到了杨士奇的存在,惊讶地道:“杨侍讲怎么也来啦?”

  杨士奇深吸一口气,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情绪:“张公子……你这是……”

  张安世很直爽地道:“这不是因为我才华出众,我的恩师胡俨,你晓得吧,他得知我这样学富五车,所以举荐了我,陛下便征辟我为国子学博士,你看,我正在授课。”

  就他?

  杨士奇:“……”

  张安世道:“杨先生,你咋不说话了呢?”

  杨士奇:“……”

  虽多日不见,张安世倒还是看出了杨士奇与往常的不同,便道:“你今天很奇怪。”

  终于,杨士奇还是接受了这个难以接受的事实。

  他吁了口气,而后后退一步,正了正衣冠,这才伸出手,将双手拱起,身子欠下,毕恭毕敬的作了一个长揖:“恩公在上,请受杨某一拜。”

  张安世此时已知道,自己的身份已被杨士奇发现了,他倒是很洒脱地道:“诶,不必多礼,这不算什么,我是久仰杨侍讲的才学,当日才说了一些好话而已,杨侍讲言重了。”

  杨士奇却是固执着行了一个大礼,才感激涕零地道:“说来惭愧,杨某有眼无珠。”

  “哪里,都是自己人……”

  张安世越表现得不在乎,杨士奇则越是在乎,他急眼了,额上青筋都要爆出来:“杨某得张公子这样大的恩惠,便是当牛做马也难报万一。”

  张安世却是道:“先不说这些,我们谈正经的事,我姐夫要主持科举,你认为如何?”

  总算成功转移了话题,杨士奇是个十分有远见的人,怎么会不知这其中的玄妙?

  他皱眉:“科举之事,不说兹事体大,且这其中的矛盾,实在不胜枚举,稍有差池,只怕连太子殿下,也未必能抵得住压力。”

  “你只看到了坏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好的一面。”张安世道:“若说姐夫事情办成了呢?陛下这分明是试一试姐夫的本事,只要能办成,那么在陛下心目之中,我这姐夫就是最佳的继承人。而且一旦办成,天下读书人也都对此满意,那么姐夫便算是众望所归了。”

  明朝的情况和其他朝代不同,尤其是永乐朝,历朝历代,许多皇帝是生怕自己的儿子实力过强,因此引发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猜疑。

  可在永乐朝,朱棣所忧虑的,却是自己的大儿子性格软弱,会变成第二个建文皇帝,驾驭不住藩王和勋臣不说,还被读书人湖弄。

  朱棣喜欢汉王,不是没有道理的,汉王在军中的威望很高,而且性格也刚烈,天下交给这样的手里,才能驾驭住天下臣民,至少……朱棣是这样想的。

  当然,太子身体肥胖虚弱,也是原因之一。

  杨士奇若有所思地道:“话虽如此,可南北读书人的问题,积弊已久,彼此矛盾重重,连太祖高皇帝都无法妥善处置,不得已之下,直接改变科举的章程,痛下杀手来解决问题,太子又如何能解决呢?”

  杨士奇显然认为太祖高皇帝的办法很不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